本报讯 日前,莆田学院音乐学院第三党支部“潮起莆仙”实践队积极组织并参与莆田学院“追寻领袖足迹,体悟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号召,助力乡村振兴,让莆仙戏这一非遗瑰宝在后黄村焕发出新的生机。
2月,实践活动开启后,党支部成员带领实践队走进西天尾镇后黄村,参观红色记忆博物馆,借助泛黄的侨批档案、斑驳的南洋旧物,构建起华侨“下南洋”的精神图谱。在这里,队员们深刻领会到侨批作为文化传递桥梁的重要意义。
“一份写有‘虽居异域,心系乡音’的侨批,不仅激发了我们振兴莆仙戏的使命感,更为后续创作提供了生动的历史素材。”实践队队长曾义正说道。
在当地讲解员引导下,队员们还参观南洋华侨建筑群、百年碉楼、民风民俗馆等多个场所。在民风民俗馆,队员们从泛黄老照片中探寻早年莆仙戏班与后黄村的血脉联系;在莆阳家风家训馆,通过研读《东阳陈氏庭训》,厚植文化根基,强化振兴担当。此外,实践队还与南洋华侨老人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挖掘珍贵的乡愁故事,进一步明确了莆仙戏振兴出海的使命。
调研结束后,后黄文旅董事长林金满向实践队详细介绍了当地文旅业态。随后,双方围绕莆仙戏非遗文化与后黄文旅融合共生展开深入交流,拟定了“蛇年春节音乐会”“莆仙戏文创小摊”等一系列实践计划,为非遗文化与乡村文旅产业协同发展绘制蓝图,推动校企合作迈向新高度,让非遗真正融入春节生活。
据悉,正月期间,实践队承办的“莆阳开春·乐动新年 声而不凡——后黄蛇年村晚”成为乡村文化生活的亮点。队员们表演的莆仙经典折子戏《杀狗记·迎春牵狗》和《踏伞行·宿店》,与现代歌舞同台呈现,传统科介动作和民乐编曲完美融合,吸引大量观众,场场爆满。现场还设置了“莆仙戏传承小课堂”,队员们向小朋友传授莆仙戏基本科介动作和念白,让孩子们体验“生”“旦”“丑”的经典科介动作,在他们心中播下非遗传承的种子。
“村晚的成功举办,不仅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还拉动了本地春节期间的经济增长,是个非常好的产教融合项目。”林金满称,后期还将与实践队联合打造常态化戏曲展演,让侨厝戏台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为让非遗更广泛地走进大众生活,实践队积极创新。在百年碉楼外的“春节年画展”设立“莆仙戏头冠手工坊”,指导亲子制作头冠手工品,将非遗文化融入民俗活动。以“莆小仙”“莆小君”动漫形象IP为核心,打造涵盖蛇年贺卡、钥匙扣等在内的系列新春文创产品,吸引年轻群体关注,提升他们对南洋古厝与莆仙戏文化的认同感。同时,实践队借助新媒体平台,拍摄并发布记录南洋古厝与莆仙戏的新春视频,通过“潮起莆仙”抖音官方账号进行传播,解锁后黄文旅流量密码,扩大莆仙戏文化影响力。
音乐学院第三党支部书记林赛君表示,此次调研不仅是文化挖掘,实践队承办“村晚”更是产教融合的重要预演。她透露,未来,第三党支部将持续带领实践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为乡村振兴持续贡献力量,让“党建+非遗+文旅”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远。 (曾义正 林夕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