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邦俊
刘金凤,女,1945年生,1959年进戏校乙班,行当女丑。她在《四进士》中扮演恶嫂,在现代戏《海防线上》中扮演地主婆,其展现反面人物丑恶的演技,受到好评。
陈素瑜,女,1946年生,新县瑞云村人。1960年参加新县宣传队排练《烧土舞》晋京表演获奖,回莆被艺校乙班吸收,主攻青衣,基本功扎实。在《三娘教子记》《春灯谜记》《野火春风斗古城》饰演女一号、二号角色,表演细腻,形象俏丽,深受观众喜爱。
1969年,她当代课老师,为忠门等文艺队编排节目。1973年进莆仙戏二团,次年调萩芦镇卫生院,后调涵江区卫生局计生委,工作积极,被评为省先进工作者。退休后被市、区老年大学聘为舞蹈教师,编排、教授舞蹈。2018年,同涂基群合作为涵江实小排练《状元与乞丐》片段,参加全省中小学戏曲表演赛获一等奖,2019年获全国小梅花奖。
佘妹丕,女,1948年出生于涵江镇前村。在艺校乙班主攻花旦。在《红石钟声》《海防线上》中成功饰演两个不同年龄、性格差异的角色,崭露头角。1965年调县乌兰牧骑宣传队。科班出身好功底,是队中的台柱。1972年被安排在县通用厂,不久随夫调永安313厂,是工厂文艺宣传队骨干。
王唯仁,女,1948年出生于白沙镇东泉村,是莆七中三好生,因喜爱莆仙戏而休学,1963年进实验一团,聪明睿智,学艺刻苦。次年3月插班艺校乙班,是个花旦好苗子,因不逢时,初愿难酬。1969年进县36人文宣队。1972年被安排在县通用厂,参加古装戏《访友》等排演受好评。1987年调县档案馆,常获嘉奖。退休后在市老年大学学钢琴、声乐和绘画,其绘画水平较高,画作常参加市老年大学画展。在加拿大温哥华市,协同组织华人舞蹈队,编排教授舞蹈节目,并参加演出,很受欢迎。
朱永禄,男,1946年出生,1968年进艺校艺班,师从陈玉粦、肖开技学艺。在《芦林会记》《方腊》折子戏中,以勇猛的身姿、刚劲的动作展示剧中人物的舞台形象。将《桃花扇》柳敬亭潇洒风趣的性格充分展现,受老师及观众好评。学艺、表演均刻苦认真。1969年,在业余剧团当导演,受好评。1972年安排某工厂工作至退休。
林文祥,男,1948年出生,涵江埭里人。1960年在下店寺培训班,后进艺校乙班,师从陈金魁学小生。因年少,只演书童及小孩童角色。在《四进士》中扮演被兄嫂害死的弟弟,虽只唱一首曲,但声音甜亮,观众看好,是个后起之秀。1972年进工厂,退休后在乡镇十音八乐队当主唱,好声音广受好评。2022年同窗聚会忆当年,他把当年《靖边记》主角杨恕的唱段、动作分毫不差地边唱边表演,把同学惊呆了。60多年前的角色,他是旁观者,竟然学记心中,又英姿勃发、声技俱佳地表现出来。大家感叹:时势弄人,若能持续演戏,经深造打磨,他必成大器!
卢尊贵,男,1945年出生于涵江。艺校乙班师从林卢、许则庭学二花大花行当。脑袋灵,学得快,塑造角色无不成功。《徐刚打严》勇猛武将正气凛然,《一念之差》浪荡子恶心丑陋,他都能把握表演分寸,恰到好处。《红灯记》鸠山鬼子的狡诈、恶毒、凶狠,他都在手眼身法步中充分体现。1969年,筹办业余剧团,自任团长。1975年,全家移居香港。
1965年起,多位艺校毕业生先后改行或安排其他工作,但他们仍发挥艺术专长,在新单位文艺宣传中谱写新篇章。其中值得表扬的是陈炳丁、陈瑞香伉俪,离开剧团后继续发挥艺校赋予的艺术专长,值得赞扬。
陈炳丁,男,1946年生,涵江埭里人。艺校乙班学二花杂角师从王仙华苦练毯子功。他学艺认真,不论文武老少或正反面角色皆能成功扮演。其父陈马岱在莆田大有名气,崭露头角,“马岱仔”也成为他的艺名。他饰演《挡马》中的蒋光普,武功技艺超群。在《红灯记记》《海防线上》等剧中成功扮演反一号人物,获领导及观众赞誉。1969年入伍后,受命组建厦门守备部队九位战士演出队,集编导演于一身,《厦门日报》誉其为“闽南一枝花”。次年10月入党,11月调福州军区前锋文工团当演员并学习编导,创作小品多次获奖,荣立三等功一次。1984年晋升副团级干部,1988年转业福建医大任老干科科长、工会副主席和总务处处长。在医大组织开展业余文艺活动,为广大师生普及交谊舞。2008年退休,是全国舞协会员、福州市国标舞协副秘书长。2008年至2020年,应聘为福州市老年大学舞蹈教师,创作《重建家园》舞蹈获全国“夕阳秀”汇演金奖,获十佳教师称号。与爱人陈瑞香创作表演《喜送余粮》双人舞蹈,喜获省总工会举办的“比翼齐飞”舞蹈大奖赛特等奖。2015年被评为福州市十佳魅力老人。
陈瑞香,女,1946年生,祖籍西天尾渭阳村。1960年10月进艺校乙班,主攻青衣,获评优秀学员。初学《公背婆记》《千里送》,表演技巧逐步提高,在古装戏中饰演多台主角,又成功在现代戏《春光曲记》《海防线上》等剧中扮演青春靓丽的女一号人物。
1969年留在36人文宣队,1971年以文艺特长进省三线兵工厂学工,1973年入党,又当选先进女职工,出席省四届妇代会。1979年底,调入福州市印刷厂当装订工人,转干后担任机修车间党支部副书记、厂宣传科科长。1992年调福建医大附一医院,当选工会常务副主席,2001年退休返聘附一医院院报当《附一风貌》主编。她一生多次改行不改志,工作更努力,并发挥文艺特长,组织开展文艺活动,深受领导和职工好评。
鼎力相助 发挥余热
离莆之后的50多年间,陈炳丁、陈瑞香夫妇虽不能为莆仙戏奉献才艺,但仍在发挥艺术才能,谱就工作文艺新华章。1984年,陈炳丁、陈瑞香和陈素瑜受学友之托,多次往返荔榕,取证明,盖印章,终于使艺校乙班全体学友得到省文化厅补发的中专文凭。
20世纪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均享受国家干部待遇。当时,由于某种原因,没有及时为本届毕业生颁发中专毕业证书,致使实验二团也被撤销,多位优秀演员流失,教师心疼,观众惋惜。
撰写本篇简史,得助于当年艺校毕业生的大力支持。在此对他们认真回忆,陆续转来文稿的艺校老学友表示感谢,也特别感谢陈瑞香!她感念艺校领导老师培育之恩和艺校同窗的深情厚谊,几年来,源源不断地编写、提供艺校领导老师及同学的情况介绍。这里也要感谢老友马国泰,正是他提议笔者编写《戏校简史》!从2017年底起,他发动艺校生为重现昔日艺校风貌而建立艺校群,并将收集到的资料转发笔者。其简况如下:
马国泰,男,1945年出生,江口人,他挚爱音乐,笛子吹奏水平较高,1965年被实验二团招收为乐师。1972年进县通用厂工作,后任京普公司办公室主任。业余为11个民间剧团谱曲。为工厂排演古装剧《玉簪记》《访友》片段谱曲。担任公司文工团团长,组织排练大型歌舞剧《长征组歌》,在导演罗春开的大力支持下,排演成功。创作歌曲一首获全国金曲奖,五首获省奖,系省、市音协会员。2005年退休在家,创办星海音乐培训中心至今。 (完)
2018元旦,莆田实验二团团长余平(左4)等接受作者(右4)采访时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