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劲
▲《敕封天后志》中“救商”
▲《敕封天后志》中“起椗”
▲《敕封天后志》中“现身渡劫”
▲《敕封天后志》中“托梦建庙”
▲《敕封天后志》中“济兴泉饥”
从历史上看,妈祖神话传说与我国海上交通有着密切的关系,是航海交通贸易发展的产物。清代,随着福建海商的壮大,妈祖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也扩大到琉球等国家。在琉球,天妃妈祖被称为“菩萨”,如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由册封使全魁、周煌启琉球国王代为建起的姑米岛天后宫,琉球人一般称之为“菩萨堂”;渡唐役人在出海前到那霸上天后宫参拜妈祖,称“菩萨御”。或许是由于妈祖作为镇船之神经常被请入舟中护航,所以琉球人也称天妃为“舟菩萨”。如《妈祖文献资料》载:“封舟在姑米山破坏之时,通船幸赖菩萨灵佑,得以活命,可知菩萨之灵,往往于危险之际救难济生者无穷,故中国各处皆崇祀焉。”所以,妈祖传播范围扩大至海外缘于海上闽商集团的增多,福建商船在船上都设有神龛奉祀妈祖,以作为海上航行的精神支柱。据琉球国《历代宝案》所载的中国商船遇难至琉球事件,可知当时的福建商人船户几乎都携带有妈祖神像。另外,清廷派往琉球的册使在海上遇险得到妈祖保佑的故事,也是妈祖扩大传播范围和影响因素之一。
宋代以后,我国海商势力在经济上异军突起。《天妃显圣录》和《湄洲志》等书中抄录了神话传说中妈祖与宋代民间海商活动有关的几则故事资料,分别为:
湄洲岛西边的门夹(文甲),暗礁错杂,航渡商船遇狂风破浸,哀号求救,妈祖施法掷草化杉排,神助商船得木相附,幸免沉没及平安靠岸,船民惊喜神姑再生的力量。“救商”画面结构中波浪倾斜物的形态,使人产生运动感和不稳定的视觉心理。依地理考据图像,凸显当时海难频发的“门夹风涛”,为莆田沿海的风险之地。把妈祖的灵力从海上救亲提升到护佑商船,进一步加强海商的海神信仰传播。
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给事中路允迪初使高丽,经东海,适值风浪震荡,同队八艘船中,七艘沉没,唯独路公所乘船只,有朱衣女神出现樯杆上,终获平安。船员李振说这是湄洲女神显灵护佑所乘之船安然以济。十分笃信妈祖的保义郎李振向路允迪详述妈祖灵应,路允迪回京奏请封谥,赐“顺济”二字作为圣墩神女庙的匾额,此后,“圣墩顺济庙”声名远扬。“现身渡劫”画面上方流云横陈,巧妙地拉开了海洋和陆地的空间距离,巨浪翻滚之中遇险的封舟,妈祖端坐飘云于船只的桅杆上,一动一稳地构成强烈对比,路允迪跪拜于剧烈颠簸的船上,拱手祷告求神保佑,让船舶里的使者产生了强烈的求生欲望,妈祖临危救人的崇高形象也油然而生。
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秋天,白湖港族人梦见妈祖来择地建庙,少师陈俊卿捐资建庙奉祀,妈祖显灵助顺官军擒拿刘巨兴等流寇,得朝廷颁诏褒封为“灵惠昭应夫人”。“托梦建庙”画面中左边官员模样的人物当为少师陈俊卿,右边的人物当为择地的算命先生,他们正在选地建庙……
宋理宗宝祐元年(1253),莆田和泉州大干旱,谷价暴涨,神姑妈祖替二郡的老百姓拯救饥饿,示梦广东客商运粮,平反米价,再生功德,宝祐二年(1254),受封“灵惠助顺嘉应英烈协正妃”,宝祐三年(1255),改封“灵惠助顺嘉应慈济妃”。“济兴泉饥”故事不但展现了妈祖的智慧,也体现了其急人之所急的爱心,是妈祖神性与人性的结合。画面中下部画运粮船靠岸卸粮,道上民众正在运粮,上部画称粮卖粮,一派太平景象,构图巧妙,令人叹服。
以上妈祖神助的传说故事是社会现实的折射,反映出宋代民间海商活动的状况。元代妈祖的传播主要表现在漕运护航方面,即南粮北运促成妈祖信俗在北方的传播。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以庇护漕运”,晋封妈祖为“护国明著天妃”,终元一代共褒封五次,并赐天下妈祖宫庙额曰“灵慈”,遣使到漕运沿途各庙致祭,列为定例,每年依制致祭。河海漕运的开发和运量的不断上升,是元代妈祖被累加封号的政治与经济原因。据《妈祖文献资料》载:“天历二年,漕运副万户八十,监运舟至三沙,飓风七日,遥呼于神,夜见神火四起,风恬浪静,运舟悉济,事闻,加庙号曰‘灵慈’。”元代统治者频繁敕封妈祖,也使中原至京津地区的妈祖文化得到了迅速传播。
到明代,为了避开海运风涛船险造成漕粮海难,永乐年间朱棣令各府全力疏浚京杭大运河,并开启了传播妈祖信俗的新篇章。例如,大运河沿岸的妈祖文化中,主要有四处供奉妈祖的宫庙遗存:第一是官方祭祀的遗址——河道总督府的天后宫,河道总督府是清代全国最高的治水机构,也是研究我国运河、黄河、淮河治理的历史和漕运史不可多得的文化遗存;第二是运河文化的丰碑——古清口惠济祠,惠济祠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又名天妃庙、奶奶庙,其前大殿的神位上供奉着“大奶奶”,也就是天后,即妈祖;第三是寄名于淮扬菜中的楚州天妃宫;第四是香火延绵的众兴镇天后宫。
清代漕河海运中的妈祖护航传说,是朝廷加封天后的原因之一。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一道谕旨中曾说:“今清口惠济祠供奉天后神像,屡著灵应,本年河流顺轨,运道深通,自应一体特著明禋,以光祀典……将新加封号四字敬谨增入神牌。俾河工永庆安澜。”清光绪《大清会典》妈祖封号加增“显神赞顺”四字。另外,清道光六年(1826),因妈祖保佑漕运平安,朝廷赐予妈祖“安澜利运”封号。《历代妈祖诗咏辑注》第280页载,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进士王友亮《天妃宫诗》云:
远舶邀奇佑,丰碑号特褒。
红灯传绝屿,碧瓦俯奔涛。
亭列婆罗古,门临绰楔高。
纱帷搴翠凤,画壁舞金鳌。
侍女纷珠节,神兵簇宝刀。
渺茫非臆度,绰约独权操。
水德三灵协,霜威百怪逃。
鲛人虔奉约,飓母敢称豪?
河海诚俱历,江湖惠亦叨。
请看春季日,万里集牲醪。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妈祖对航运事业的功用。用清光绪年间台湾商人的话来说,即是“桴海经商,崇奉天上圣母,以期慈航普济”。
总之,为了航海顺利与商业发达,台湾各地行商,店铺和大小船户,对修建与装饰妈祖神庙都非常积极,踊跃捐金,他们虔诚地敬奉妈祖,使其成为了海商心目中的保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