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非遗视野下的莆仙戏
【发布日期:2025-04-16】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李福生

 



  


 

(吴清华/供图)

 

莆仙戏,旧称“兴化杂剧”“兴化戏”,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莆仙戏既具有唐宋宫廷教坊的艺术品格,又相继吸收了宋元杂剧、明清传奇,以及清代地方戏的各种养分;既保持古南戏的艺术精华,又具备很高的现代艺术品位,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元素,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2006520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莆仙戏以独特的莆仙方言演唱,保存了中国古汉语的大量信息;以沙锣、绰板、筚篥、梅花等古代乐器和板胡、镇狮大鼓等地方乐器演奏,其音乐至今沿用宋代音乐中的锣、鼓、吹伴奏体制和曲牌体演唱体制,保留着唐宋词调、宋元佛乐、道乐、唱赚等古老的音乐遗存。迄今,保留着500多套锣鼓经,1000多支经典曲牌和5000多个传统剧目。这在中国其他剧种中是比较罕见的。

莆田戏表演形态古老而细腻,保留傀儡戏科介动作表演特征,颇具特色。并与锣鼓紧密结合,每套动作都配有相应的鼓品,十分严谨。莆仙戏在演出历史中,形成了生、旦、帖生、贴旦,靓妆(净)、末、丑、老旦八个行当,每个行当都有一整套完整而独特的表演范式。莆仙戏表演科介中的蹀步、千斤坠、七步遛、簇手、车肩等别具一格。中国艺术研究院刘念慈先生对莆仙戏传统剧目深入探讨,并结合田野调查,写出《南戏新证》一书(其中包括梨园戏),学术上取得重大突破,改写了中国戏剧史。莆仙戏是一座民族戏剧的丰碑,也是中华戏曲的矿藏。所以说,莆仙戏是中国戏剧的艺术宝库,是一份丰厚的人类文化遗产。

30年来,莆仙戏在传统保留剧目5000多个的基础上,又迎来戏剧精品创作生产的高潮。20世纪80年代,涌现郑怀兴、周长赋、王顺镇、姚清水等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剧作家。他们创作了大量优秀剧目,特别是新编历史剧,在福建乃至全国都独树一帜,被专家称为闽派戏剧。莆田市先后有30多个剧目在省级以上会演中获得头奖。其中,《春草闯堂》《状元与乞丐》《新亭泪》《秋风辞》等获过全国剧目评比头奖。

莆仙戏是中国戏曲剧种中历史最悠久,演出形态最古老,剧目最丰富,在表演艺术上最具特点的剧种之一。迄今,莆仙戏仍活跃在莆田、仙游及闽中、闽南的兴化方言地区,足迹遍及福州、厦门、三明等地市。

莆仙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遗产丰富,影响广泛,不仅扎根于莆仙大地上,而且还在中国许多省、市以及海外产生深远影响。莆仙戏六度进京演出,名震京、沪、杭。《团圆之后》到17个省市巡回演出,各大报佳评如潮。据不完全统计,全国600多个剧团移植上演莆仙戏《春草闯堂》,300多个剧团移植排演《状元与乞丐》。1960年,莆仙戏《团圆之后》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舞台艺术片,在全国公映。

《春草闯堂》是莆仙戏的经典曲目。1962年春天,鲤声剧团到福州上演《春草闯堂》,受到热烈欢迎,被称为“一出闯出来的好戏”。当时著名剧作家老舍参加广州会议后路过福州,看了他们的戏,特地写了“魂断团圆后,笑移春草前”的诗句表示祝贺。1979年该戏赴京演出,誉满首都。荣获全国剧本创作一等奖、演出一等奖。2009年,文化部首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评选,莆仙戏《春草闯堂》榜上有名,成为18部获奖剧目之一。

莆仙戏《状元与乞丐》由剧作家姚清水、祁宗灯整理改编,获福建省1980年优秀剧本一等奖。1981年,应邀赴京汇报演出,轰动京城。20093月,莆仙戏《状元与乞丐》再度晋京演出并获得优秀奖。

老舍曾赞誉:“可爱莆仙戏,风流世代传。弦歌八百曲,珠玉五千篇。”戏曲理论界泰斗郭汉城也说:“莆仙戏的价值等同于中国文化、中国戏剧的价值。”

近年来,我市激活非遗资源优势,创作、传承、传播三措并举,让千年剧种活在当下,反映时代,念出了一本属于自己的非遗剧种振兴之经。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