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志忠
去年夏天,我们来到渭河源风景区,在渭河上游寻找解开中华文明源头的密钥。
景区大门右侧,清朝陕甘总督左宗棠所题的“渭河源”三个红色大字擦亮了眼眸。1875年,左宗棠奉光绪皇帝之命,监督新疆的军事事务,向西追溯渭河来到渭源,留下墨宝“渭河源”。
渭河古称禹河,全长818公里,流域面积13.48万平方公里,是黄河最长的支流,流经甘肃和陕西二省,最终在渭南市潼关县汇入黄河。《山海经校注》云:“渭水出鸟鼠同穴山,东注河,入华阴北。”渭河不算长,也不算大,它却在中华大地的中部腹地开辟出一条自西向东的生命线,滋润两岸,造福秦陇人民,连接着整个华夏文明的悠久历史。
“禹导渭自鸟鼠同穴山,渭水出焉。”《尚书·禹贡》载,鸟鼠山,又名“鸟鼠同穴山”,是中国文献记录最早的名山之一,源自秦岭余脉,东北抵达陇中黄土高原,绵延百里,既是渭河的发源地,又是洮河与渭河的分水岭。“鸟鼠同穴”,鼠在内,鸟在外,同居一穴,和平共处。相传鸟名为蜍,似鹅而黄黑色,域内黄土滚滚,缺乏大树筑巢,鸟只能用鼠穴营巢下蛋;鼠如家鼠而短尾,穿地而共处,以鸟为其报警,防老鹰侵犯。鼠在穴内,鸟在穴外,各自繁衍,互不侵害,寓意和谐。
沿着玉龙景观道走去,道路两旁有24条龙,象征着24节气。行走其中,忆起关于龙的许多神话传说。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很多带有“龙”的特征,千百年来,形成了众多龙图腾的构建与表达。
这在“飞檐翼角”的渭河源龙王庙里可见一斑,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特定的地域特色。在古代社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龙王庙不仅是当地人民的精神寄托,也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这座龙王庙的建筑风格古朴庄重,内部布局合理,正殿供奉龙王像,配殿和厢房则用于展示与龙王相关的历史文化和传说故事。在古代传说中,龙王统领水族,具有兴云降雨、消灾降福的神力。因此,民间百姓修建龙王庙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里的龙王庙的建造与大禹治水的传说紧密相连。在参观龙王庙时,可以了解到大禹治水的历史背景和传说故事,感受古代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抗争精神。
上古时期,洪水滔天,传说大禹率领部众西巡治水,来到渭源境内鸟鼠山的渭水源头,看到河道梗阻,水聚湖悬,便以斧劈石,开山导之。“大禹导渭”,大禹将渭河疏通的壮举被称为“洪水至,文明兴”。大禹治水的传说在这里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景区内的大禹殿正是为了纪念大禹的功绩而建。走进殿内端详,殿正中供奉着大禹的塑像,塑像呈现河工治水的造型,栩栩如生。塑像周围两边供奉着九鼎和社稷祭祀坛。大殿的墙壁上还刻有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浮雕,包括“三过家门而不入”和“劈山疏导治水”等经典故事。
鸟鼠山“品字泉”涌出的惠泽秦陇的汤汤渭河,更孕育了博大多彩的华夏文明和独特的渭河源文化。“品字泉”周边群山环抱,绿树成荫,清泉潺潺,飞瀑流泻,人们在此流连拍照,聆听水声,呼吸清新的空气,享受一份宁静与惬意,久久不愿离去。“品字泉”得名于其独特的分布形态,由三眼相隔百米的清泉——遗鞭泉、吐云泉、禹仰泉呈品字状分布而得名。它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华夏文明、感受民族精神的重要窗口,也激发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探源渭水八百里,寻根文明五千年。在渭河历史文化展览馆里,我见到了蓝田猿人遗址、大地湾文化遗址、半坡遗址、姜寨遗址,还有秦咸阳城遗址、汉长安城遗址、麦积山石窟、秦始皇陵及兵马俑、韩城汉长陵、西汉帝陵等珍贵的历史遗迹,图文、沙盘系统、实物、模型等多种形式的展示,让人目不暇接。这些珍贵的文物见证了渭河流域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坊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一千年文明看北京,三千年文明看山西,五千年文明看河南,八千年文明看甘肃。在甘肃,华夏文明的曙光起始于陇东南。大地湾遗址将华夏文明上溯至八千多年。撩去历史的烟云,陇山地区厚重的文化遗存蕴藏并传承着华夏的血脉精神,这里不仅是伏羲文化的发源地、炎黄文化的诞生地,也是周秦文化的哺育地、汉唐文化的交流地、宋元文化的传承地、明清文化的保存地,更是红色革命文化的摇篮地。所谓“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在这里有着生动的写照。
渭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处于渭河流域上游的陇中、陇东南有着中华文明的众多遗存,是渭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三源孕鸟鼠,一水兴八朝。渭河,陇中人民的母亲河,她穿越了华夏文明的中轴线,一路逶迤,浩浩荡荡,养育了两岸大地无数的生灵,滋润了泱泱华夏悠久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