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轩辕柏
【发布日期:2025-04-16】 【来源:本站】 【阅读:次】

□牧云

 

 

前不久,我再次登桥山谒黄帝陵,又见到了这棵顶天立地的轩辕柏。

人们都说,它已活过五千多年啦。这棵穿越时光的古树,竟神奇地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诞生和演进,或许那树顶上飘拂的白云,就是它纷披的白发吧!

只有站在轩辕柏下,你方能体悟黄帝战胜蚩尤后,率领族人伐树筑屋,定居桥山,创立国家,迈上文明之旅的艰辛,方能感知华夏民族历史的源远流长。

桥山地处黄土高原陕北地区,如今缺雨少水,但五千多年前,此地应是气候温润、雨水丰沛、山地肥沃、植被繁茂的宜居之地,瞧吧,山前沮水如飘带般环绕;对面印台山像屏风样横立;实乃理想的聚居之所。那么,黄帝为何要亲手栽下这棵柏树呢?

或许最初,百姓在桥山一带安居乐业,繁衍生息。随着人口增长,过度地砍树取薪、伐木造屋,使得周围森林渐趋枯竭,树木不断减少。待到暴雨来袭引发山洪,灾害就造成了惨重损失。引领百姓走向农耕文明的黄帝,深刻领悟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谛,于是亲手栽下一棵小柏树,栽下了向往生态文明的第一抹新绿。

切莫小看了五千年前“人文初祖”的这一行为,他栽下了炎黄子孙世世代代的生存之道,栽下了冠绝天下的“中华第一名树”,百姓纷纷仿效,开始植柏护绿。黄帝陵区里,距离“黄帝手植柏”不远处,还有一棵“保生柏”,虽然不及轩辕柏那么高峻威风,但也历经了五千年风雨沧桑,想必就是当时人们追随黄帝栽植的。

“黄帝崩、葬桥山”之后,栽松植柏怀念先祖,便成为一种传统,在神州大地传承延续下来。且看“黄帝脚印石”旁的“汉武挂甲柏”,据《孝武本纪》载,元封元年,汉武帝征讨朔方归来,挂铠甲于此树,并令十多万大军在桥山列队,俯首默祭。此后,这棵柏树便密布斑痕、断钉交错了。汉武帝祭祀黄帝陵时在两千一百多年前,由此推算,挂甲柏树龄已有两千三百多岁了,那时正值战国时期,群雄逐鹿,人们依然不忘植树。

《黄帝陵志》载,在桥山大规模人工植柏,最迟始于汉代。唐代延续了这种做法。北宋嘉祐六年,宋仁宗下旨,责令坊州(今黄陵县)的地方官员,发动百姓种植柏树一千四百多棵,同时抽调三户人家,免除他们一切徭役赋税,专门负责守护桥山柏林,他们成为我国第一批由官方指派的护林员。尔后,元皇下令此地禁止砍伐树木。

到了近代,无论是每年清明节政府举行公祭,还是重阳节社会各界民祭,最后仪程都是栽种百株柏树以缅怀先祖。桥山何其有幸,如今生长有八万六千余株柏树,其中千年以上古柏就有三万多株,它们历经风雨洗礼,姿态万千,成为我国现存面积最大、保护最完整的古柏群。轩辕柏高19.5米,地围11.6米,直径约3.5米,远远望去,巍峨矗立、苍劲挺拔、生机蓬勃。五千年岁月悠悠,从这棵“老柏”深刻的皱纹与累累斑痕中,仿佛能触摸远古沙场的烽火硝烟,聆听大自然中雷电交加的轰响。这株“黄帝手植柏”,犹如一杆大纛,昭示着生生不息的华夏文明血脉,也是中华精神的鲜活标识。

其实,在我们地球上,还有比轩辕柏更为古老的树木。美国犹他州鱼湖国家森林公园中,有一片占地四十二公顷的美洲山杨,拥有同一个根系统,据估测八万年前就已开始萌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群落树,展现出植物界令人惊叹的寿命。那时,人类的老祖宗还在钻木取火吃“烧烤”,欲遮还露地披着树皮,栖居在洞穴中。

1990年,植物学家米奇·普罗旺斯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朱鲁帕山中发现一片栎树,测算树龄一万三千年,由七十个茎簇组成。2004年,瑞典中部的富卢夫亚勒山中又发现一种欧洲云杉,长出地面的树干仅有六百年,而依据其根系推断约有九千五百年之久。在阿拉伯海与亚丁湾交接处,还有一种形似外星飞碟般的怪树,平均树龄八千岁,其树皮一旦被割破,就会流出红色的汁液,当地土著称为“龙血”树。

这些古老植物,神奇而又顽强,深邃而又悠长,为我们开启了一扇扇了解地球生态历史的窗口。

站在轩辕树下,仰望它苍翠的树冠,闻着阵阵柏香,思绪不禁如潮水般奔涌:与树木强大的生命力相比,人类显得多么渺小啊;但人类又挺牛的,不仅栽植了轩辕柏,还以一代代的守望成全了它。我还想到,动物与植物也有相似之处,那便是对逆境的抵抗力,境遇越恶劣,越能激发出生存的韧性,生命才越长。不然,那些娇弱的花,为何往往过早凋零。

在无边无际的时间旷野中,在无数交错的空间节点里,千万里外的一个人与一棵树两度相遇,无疑是冥冥中的缘分了。犹记得首次来拜谒黄帝陵,心思全然被黄帝庙冢所占据,仅留下了一篇《黄陵寻根》,思考着一个帝王的功过是非,唯有留待后人评说,才真实确切。

这次拜谒黄帝陵,与轩辕柏展开了一场跨越五千年的对话,有关生命、有关文明的诸多感悟涌上心头,真是奇妙而又难忘,遂作此文以记。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