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祖厚
举,这个字非常有趣。繁体字是舉,上部是“与”字的繁体字與,“與”字中间是与,这个字至今莆仙白读音似go的各种声调(注:本文的o音似莆仙方言“莴苣”的“莴”音)。给予、和之意。与人方便,就是“给(莆音似go6)人方便”。我与你,白话音似“我go6你”。为什么有这个读音?“与”字在甲骨文中和“牙”字形状几乎相同且读音相同。《古文字诂林·與》引汤余惠说,古代器物铭文“與”字很常见,皆从“牙”不从“与”。“牙”字莆仙音似go2。所以“一举攻克”之“举”莆仙白读音似go6,似“国”音,普通话用“一下子”,这个“下”字莆仙白读亦似“国”音。
《汉语大词典》:“举,古谓杀牲盛馔(zhuàn)。”意即宰杀牲畜以作丰盛的饮食。上古时代国君一日一顿大餐,《周礼·天官·冢宰·宫正》:“王日一举,鼎十有二,物皆有俎(用礼器盛牲体),以乐侑食(以音乐伴食)。”此“举”字音莆仙白读音似“牙(go2)”,现在人们一天三顿,仍然说“一日三举(音似牙)”。“顿”字是魏晋以后才开始用于此义,如“一日三顿”。通常的几顿饭,上古人用“饭”做量词。东汉·班固《白虎通》:“王者平旦食、昼食、晡食、暮食,凡四饭;诸侯三饭,大夫再饭(大夫每日两顿饭)。”
上古君王诸侯初一、十五举行祭祀,之后招待群臣,“举”为祭祀之名,又为祭祀后招待群臣大吃大喝之名,也白读似“牙”音。《礼记》曰:“山川神祇有不举(go2)者为不敬。”《国语·楚语》:“祀加于举,天子举以大牢,祀以会(祭祀并设宴会)。”祭祀的“举(音似牙)”加上人君“做举(音似牙)”时,这个“举”,天子是以大牢的规格来做的,即牛、羊、豕(猪)三牲全备,并有宴会。三国吴·韦昭注:“举(莆音似牙),人君朔望之盛馔。”朔望,即阴历每月初一和十五。天子初一、十五大吃大喝称为“举”。宋·卫湜《礼记集说》:“公侯举(go2)祭在前,举飨(设宴招待)在后。”《旧唐书·志·音乐》:“皇帝食举(go2)及饮酒,奏《休和》。”“食举”即现代莆仙人所说的“吃牙”。后世此祭祀及吃喝延及民间,我猜想因为不敢僭越,所以在初二、十六“举祭”。
“举”字文读音似gü3,韵母鱼部。王力《汉语语音史》说,鱼部的ü是明清以来的读音,五代到元代是iu;先秦至隋唐读io;更早没有介音读的近似o。“举”字读音逐渐变得面目全非了,后世人们不知道“做go2”的go2是“举”字之上古读音,宋代起人们就借用同音的“牙”字,于是汉民族就有了“牙祭”这个词了。清《世宗宪皇帝(雍正)硃批谕旨》第十九:“关署各庙每月牙祭行香、添换执事、银鞘桥船各费……”连横《台湾语典》:“商工之家以月之初二、十六祭神而享其侣,谓之作牙。又二月初二曰头牙、腊月十六曰尾牙,以祀社公。乡村尤盛。”莆仙之头牙、尾牙亦极其隆重。
举音似牙(go2),又稍稍变音则似“考(莆音似ko3)”。“科举”即“科考”,“举进士”即“考(考中)进士”。考,莆音似ko3,韵尾加上鼻音(即所谓阴阳对转),即变音似“匡(莆音似kong2)”,匡正也。《管子·君臣下》:“此五德者,兴德匡过、存国定民之道也。”《吕氏春秋·自知》:“故天子立辅弼,设师保,所以举(kong2)过也。”举过,与“匡过”同音同义,莆仙白话连读音似kong2 ngo4。
“举”字在莆仙当然还有其他的白读音,“牙祭”已经成为现代汉语通行词语,本文仅仅为了说明“举”字是近现代“牙祭”的渊源之字。我们如果读到古文里的“举祭”“食举”,如《逸周书·籴匡解》的“年饥则勤而不宾,举祭以薄”、《晋书·志第十一》的“大司农奉饭,奏食举之乐”,就不会感到莫名其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