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宋代莆田的藏书(下)
【发布日期:2025-04-23】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林祖泉

 

富文书屋  方惭的藏书楼,故址在今荔城区的后塘。方惭,登重和元年(1118)进士第。绍兴间,任韶州通判,历知梅、潮、南恩等州,官至朝散郎。明《兴化府志》载:“平生清白,无十金之产。所至以书自随,积至数千卷,皆手自窜定。就寝不解衣,林光朝质之,答曰:‘解衣拥衾,会有所检讨,则怀安就寝矣。’增四壁为小阁三间,以藏其书,榜曰‘富文’。郑樵尝就读其书,以诗美之。”子孙相传为富文方氏。方惭卒后,邑人刘克庄铭之曰:“莆清白吏,日南恩牧。小屋三间,以遗嗣续。夹漈之时,流传乡国。无产千金,有书千轴。至今脍炙,谓之实录。”方渐之侄方于宝,于宋绍兴十六年(1146),应诏献《风骚大全集》一百卷,赐免解进士,补迪功郎,授漳浦县尉。并步其叔后尘,扩充藏书数万卷,以书传家。

衍极堂 郑寅的藏书楼,故址在今荔城区的书仓巷。郑寅,字子敬,号肯亭,宋状元、宰执郑侨之子。他以父荫补官,历任吉州知州、左司郎中兼权枢密院副都承旨、漳州知州,官终宝章阁直学士。平日嗜书成癖,藏书数万卷,远近闻名。还自辑有《郑氏书目》七卷,分藏书为经、史、子、艺、方技、文、类等7录。我国自唐朝以后,均以四部分法对古籍进行分类,将图书以7录分类者,唯有郑寅一人,这在中国图书分类学上有一定的贡献。郑寅一生嗜书,撰有《包蒙》七卷和《中兴论言集》二十八卷。明代藏书家祁尔光在《澹生堂藏书训》中称:“邯郸李献臣所藏图籍五十六类、一千八百三十六部、一万三千三百八十六卷,而艺术道书及书画之目不与焉,莆田郑子敬所藏卷帙,不减于李。”可见郑寅藏书之富。郑寅的后代郑杓著有《衍极》5篇,故将祖上藏书处榜曰“衍极堂”。此堂旧址现无从查考,但书仓地名则因郑氏藏书而得名,沿称至今不变。

藏六堂 宋代李氏(名佚)的藏书处。我国古代图书目录学家陈振孙在莆田做官时,得以转录藏六堂李氏、夹漈郑氏、后塘方氏、林氏(霆)、吴氏等藏书五万一千八百余卷。并仿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编成了《直斋书录解题》二十二卷,分为五十三类,极其精详,为后来学者考证的必备书。其中,专录《藏六堂书目》一卷。

同时,藏书家还有蔡襄,天圣八年(1030)进士,富藏书,刘克庄题跋蔡端明帖云:“又一帖借六典刘茂才,何人藏书,乃富于蔡公耶?”郑樵,字渔仲,好著书,聚书数千卷,皆自校仇,初为经旨、礼乐、文学、天文、地理、虫鱼、草木、方书之学,皆有论辩;有《群书会记》二十六卷,略记世间所有之书;《夹漈书目》和《图书志》各一卷,记其平生所自著之书。薛元鼎,字叔云,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喜聚书,家中藏书达四万卷,著有《诗文集》。傅诚,字至叔,淳熙八年(1181)进士,“生平自读书外,无他嗜好,性甘守淡,俸入悉以置书”,故家中藏书非常多。郑可复,字彦修,嘉定七年(1214)进士,“性俭朴,他无所嗜,禄俸宗赀,悉以市书,手自编校,晚年积至数千卷”。方审权,字立之,其先世藏书丰富,在家风的熏陶下,也极嗜书,“以藏书、读书自娱”,著有《听蛙集》。

此外,状元吴叔告的“叔告书楼”、侍郎余崇龟的“静胜堂”、御史陈次升的“当时堂”、县官谢洪的“经史阁”、进士余日华的“撷英阁”等藏书量都在千卷万卷以上。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兴化士人把藏书视同命根子,认为书籍才是人生的真正财富。譬如林伸,字伸之,嘉祐二年(1057)进士。他好聚书,官俸所入多用于买书,所蓄数千卷。有人见其如此便说:“你为何不替子孙考虑,却将钱都去买书。”林伸答道:“吾蓄书数千卷,苟有贤子孙,足矣;不贤,多财适为累耳!”又如林霆,字时隐,政和五年(1115)进士,博学而深研象数,与郑樵为金石之交,藏书数千卷,临终时告诉子孙说:“吾为汝曹(你们)获(留)良产矣。”因此,许多莆田士人捐金帛购书籍唯恐不及,“所至专访文籍,民间有奇书,必捐金帛求之”。

当时莆田只是蕞尔之地,人口不上10万人,而藏书数千卷万卷以上的大藏书家就有10多位,可见当年莆田的书源是相当丰富的。得益于刻书业的繁荣,才有昔日莆田的书楼林立、藏书众多,故民间有“三家两书屋”之谚。正由于有如此儒雅的风气,才使莆田闻名全国。这里孕育出宋代两部名著,即郑樵的《通志》和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也正由于有如此众多的藏书,才使得莆田人著述如林,“编集之富,隐然如一大都”。

据专家考证,两宋时期,兴化军著书立说的有250余人,著作六百三十二部,现存六十余部。其中被收入《四库全书》的有书目三十四部八百二十卷:李过撰的《西奚易说》十二卷,方实孙撰的《淙山读易记》二十一卷,蔡卞撰的《毛诗名物解》二十卷,刘朔撰的《春秋比事》二十卷,黄仲元撰的《四如讲稿》六卷、《四如集》五卷,郑樵撰的《六经奥论》六卷、《尔雅注》三卷、《通志》二百卷、《夹漈遗稿》三卷,陈均撰的《宋九朝编年备要》三十卷,陈次升撰的《谠论集》五卷,蔡京等撰的《宣和画谱》二十卷和《宣和书谱》二十卷,蔡襄撰的《蔡忠惠集》三十六卷、《荔枝谱》一卷、《茶录》二卷,郑玉道撰的《琴堂谕俗篇》二卷,方勺撰的《泊宅篇》三卷,方龟年编撰的《记室新书》七十卷、《翰苑新书前集》七十卷、《后集》三十二卷、《别集》十二卷、《续集》四十二卷,蔡絛撰的《铁围山丛谈》六卷,方崧卿撰的《韩集举正》十卷、《外集举正》一卷,黄公度撰的《知稼翁集》二卷、《知稼翁词》一卷,林光朝撰的《艾轩集》九卷、《附录》一卷,蔡戡撰的《定斋集》二十卷,方大琮撰的《铁庵集》三十七卷、《壶山四六》一卷,王迈撰的《月瞿轩集》十六卷,刘克庄撰的《后村集》五十卷、《后村诗话前集》二卷、《后集》二卷、《续集》四卷、《新集》六卷,黄彻撰的《巩溪诗话》十卷,蔡伸撰的《友古词》一卷。

有存目八部十七卷:林光世撰的《水村易镜》一卷,郑樵撰的《礼经奥旨》一卷,蔡鞗撰的《北狩行录》一卷,方勺撰的《青溪冠轨》一卷,王迈撰的《月瞿轩四六》二卷,蔡传撰的《历代吟谱》五卷,方深道撰的《老杜诗评》五卷,刘克庄撰的《后村别调》一卷。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