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春接福”,张贴“福”字,是我国人民欢度春节时的传统习俗。
春节贴“福”字,这个习俗大约是从宋朝以前开始的。宋人吴自牧著的《梦梁录》中说:“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hellip;hellip;””所谓“春牌”,便是今天在红纸上写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趣事不少,如一年元宵节,明太祖朱元璋微服出行,到了一个镇上,看见许多人围观一幅漫画,画面绘画着一个赤脚女人抱个大西瓜,取笑淮西妇女大脚。明太祖看后,误认为镇上的人有意取笑他的皇后马氏,因马皇后正是淮西人。回宫后,明太祖下令军士到镇上调查,看看哪些人曾去围观,此画出自何人之手。对于没有参与嬉笑的住户,都一律在他们的家门口贴一个“福”字。
过了几天,军士便以此为据,来到没有贴“福”字的百姓家里捉人。从此以后,每逢春节,人们便喜欢在门上贴一个“福”字,以示“安分守己”。
至于倒贴“福”字,则起源于清代恭亲王府。有一年春节,大管家按例派人把“福”字贴在大门上,谁知贴“福”字的那个家丁目不识丁,将它贴倒了。恭亲王甚为生气,欲鞭罚惩戒。幸亏大管家能言善辨,跪在地上说:“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如今福真的到(倒)了,乃吉庆之兆。”恭亲王听了,转怒为喜,还赏管家和家丁各50两银子。后来,王府过春节都倒贴“福”字,并渐渐传入民间,人们纷纷效仿,以图吉利。
如今,每逢春节,人们便在屋门、门楣、墙壁、箱柜等处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这些“福”字,或是剪成或是书写,都色彩鲜明艳丽。有的人家还张贴各种有图案的“福”字,或寿星、寿桃,或龙凤呈祥,鲤鱼跳龙门等,异彩纷呈,为人民群众欢度春节增添无限情趣。 (戴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