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为国图强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把为民度荒看得比自个衣冠整洁还美,把维护正道看得比挚友交情还高,这就是我国宋代赫赫有名的宰相王安石留给后人的财富。
王安石,字介甫,今江西临川人。他出身仕宦之家,自幼刻苦好学,早年随父辗转各地。流徙不定的生活和其“农夫民工无所不问”的性格,使其从小就目睹了人民的痛苦、官场的腐败和地主的贪婪。他的诗中曾写道:“贱子昔在野,心哀此黔首。丰年不饱食,水旱尚何有”?这为其后励志变法播下了种子。
面对当时宋朝廷冗兵、冗官、冗费的吏治腐败和社会“积贫积弱”的现象,王安石以天下为己任、毫不犹豫地向神宗提出要变风俗、立法度的建议。
王安石以过人的胆识顶住各方面压力,雷厉风行百折不挠地抓了一系列变革。先后颁行了均输、青苗、农田水利、免役、市易、方田均税和减兵并营、置将练兵、保甲、保马等新法。
实践实施看出,均输法在“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方面,收到较好成效。农田水利法颁行7年后,全国兴修水利1万多处,灌溉民田36万多顷、官田近2千顷,收到“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效益。市易法把原控制在巨商手中的权益收归官府,方田均税法实施丈量出大批隐田,为朝廷增加大量收入。减兵并营后,全国总兵额不到80万人,比仁宗时裁减近60万人,不但使军队精干,而且节省了大批军费。置将练兵,规定每个将领带一支兵,使军队得到较严格操练,成宋朝兵制的重大改革。正因为国库增收,军力增强,所以宋军在与西夏交战中,取得熙河大捷,收复了故地二千余里,改变自真宗、仁宗以来一直挨打屈辱求和的窘境。故神宗大悦,以自己佩带的玉带御赐予王安石,以表其功。
但王安石费尽心机,求的是富国强兵,并不居功己有,他倔强清廉,从不追求奢华,生活十分俭朴,从不花天酒地。他和司马光虽是革保相反两派首领,但个人品行却惊人相似,皆无可挑剔。如两者皆不好色。王安石的爱妻吴氏,曾为他置一美妾,那女子前来伺候,王安石却厉声责问:“你是何人”?女子只好说出来龙去脉:因欠官债,被迫卖身。王安石听了,不但没收其为妾,反而倒送给金钱,让其还清债务,使其夫妇破境重圆。他的精力已全倾于事业,连自己衣食也无心讲究,其品格于此可见一斑。
究之变法,何以落得败北的悲剧?这有时代局限,也有诸多复杂因素。由于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触犯了大地主、大商人利益和官僚贵族特权,他们不可能不相互勾结、疯狂反对,也不可能不拉守旧派喉舌,大唱反调。神宗听了一些流言,曾询问王安石:听说卿到处散布“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是何言论?王安石理直气壮作答:自然界的天旱水涝地震等灾异现象,历朝都有,不值得大惊小怪;祖宗之法不足守,本应如此,仁宗在位40年,数次修改法律,如果法一订,子孙世代只能因循守旧,祖宗为什么要屡次变改?朝廷上下的言谈议论也不足惧,陛下自己管理政事,没有流连享乐,合乎义理,人言又何足恤?
神宗听他言之在理,则言听计从,马上对守旧派进行动刀。苏辙、欧阳修等均因反对新法,遭贬黜,宰相富弼也因日趋保守,被罢掉。熙宁三年十二月,王安石被擢升为相,大权在握。然而正当他更紧锣密鼓推行新法之时,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反新法也更声嘶力竭。
王安石获悉,心如刀绞,立即上章辩解。因言词过激,神宗欲下诏让其辞相。幸经韩绛极力规劝,神宗虑及国家要强盛,还得变法,要变法就得靠王安石。于是又让他留任。 (未完待续)(林闻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