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予一以贯之
【发布日期:2011-01-25】 【来源:本站】 【阅读:次】

“予一以贯之”出自《论语》的《卫灵公》篇:“子曰:lsquo;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rsquo;对曰:lsquo;然,非与?rsquo;曰:lsquo;非也,予一以贯之。rsquo;”在这里,孔子向子贡传授了自己的治学经验。这对子贡后来事业的成功,无疑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但是,在《四书集注》里,朱熹的注释却没有到位。这是因为孔子是人,而不是神,他的“道”无不通过自己研究或教学实践让人(特别是自己身边的学生)识别出来。但是,朱熹所引用谢氏的话却说他是“神”,夸大其词,说什么“圣人之道大矣,人不能遍观而尽识,宜其以为多学而识之也。然圣人岂务博者哉?”紧接着又说什么“如天之于众形”等等,马虎眼终于露了出来。这说明,朱熹注释缺乏科学性,没有原则,无道可寻,而且喜欢打马虎眼,自欺欺人,象“予一以贯之”这样宝贵的治学经验都不懂得花力气去给他整理出来。
那么,“予一以贯之”,又是什么意思?在《论语》里,就有一些现成的答案。例如,孔子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意思是说,君子精通上层建筑领域政治思想建设,小人善于在经济文化领域谋生。那么孔子呢?他一生学习和研究的内容恰恰却是君子们所要精通的领域。孔子撰写《春秋》,整理《诗经》、《尚书》等文化典籍,属于这个领域。根据《史记》、《论语》等记载,孔子历史教学内容,离不开仁义礼智信忠德等,上自原始社会,下至当代历史,还总结了夏商周三代“六君子”统治的历史经验等,也是属于这个领域。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有大量客观的事实作证。所以,“予一以贯之”是说,“我是以精通上层建筑领域政治思想建设的目标来贯穿学习和研究始终的”。
孔子不仅自己要做到“上达”,而且还要求学生也做到“上达”,否则,就要挨批评。《论语》说:“樊迟请学稼。子曰:lsquo;吾不如老农。rsquo;请学为圃。曰:lsquo;吾不如老圃。rsquo;樊迟出。子曰:lsquo;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rsquo;”(《子路》)在这里,针对樊迟请学稼的想法,孔子上了一堂君子上达的重大意义的课,纠正了学生们学习中存在的错误倾向。从读书由浅入深的整个过程来说,初学时内容不多,范围小,有益于学而有成。相反,要是胡子眉毛一把抓,什么都想学一点,一山望着一山高,那是什么也学不成的。所以,孔子的批评,体现了他对学生的负责精神。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史记》说:“子贡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饶益。原宪(应为顔渊)不厌糟糠,匿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执而益彰者乎?”(《货殖列传》)人家读书仅仅“一达”,而子贡却是“双达”,既精通上层建筑领域政治思想建设,又懂得在商品流通领域发号施令,赚大钱。很显然,孔子授予“予一以贯之”之经验,不能不说是子贡事业成功的一大原因。
“予一以贯之”威力究竟有多大?今之爱好者不妨去试一试。 (林劲松)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