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犹形也,名犹影也。影以形成,名以行立。污其行欲洁其名,犹徊其躬欲直其影。是惑也。
[译](人的)言行犹如形体, 名声犹如影子。影子因其形体生成,名声因其言行树立。言行污浊,却想要名声洁净,犹如弯曲的身体,却想要直条的影子。这是糊涂的想法啊!
二、情犹水也;义犹防也。水非防则泛,情非义则溢。以义约情,犹以防止水。固斯可矣。
[译](人的)感情犹如水,道义犹如堤防。水无堤防就泛滥,感情超过道义就满缢。用道义约束感情,犹如用堤阻止水,当然可以的。
三、出言重,则人重视之矣。重吾言是重吾也;出言易,则人易视之矣。易吾言是易吾也。吾轻重系手言,可不慎乎!
[译]出言慎重,别人就重视它。重视我出言,就是看重我;出言轻易,人们就轻视之。轻视我出言,就是看轻我。人的轻重系于出言,岂可不慎重吗?
四、血气犹火也,不戢有自焚之祸;言语犹兵也,不慎有自戮之祸。于血气而戢,于言语而慎,祸其免矣.
[译]血气犹如烈火一样,不收敛就有自焚之祸;语言犹如兵器一般,不谨慎就有自焚之祸。对血气就收敛,对语言就谨慎,灾祸就将避免了。
五、欲生于心,遂于气;忿生于心,遂于气,方其生也,其机甚微,及其遂也,其势甚猛。故禁止于方生之初易,救制于既遂之后难。
[译]欲望发生于心,形成气质;忿怨发生于心,形成气性。将要发生时,它的机变迹像细微;到他形成后,气势很猛。故此,欲望、忿气在它发生初期禁止就容易,在已经形成后挽救制止就困难。
六、久于贫贱者,则淡于嗜欲;久于忧患者,则熟于事机。嗜欲淡,可以养德;事机熟,可以处世。然则贫贱不为害于人,忧患为有益于智乎。
[译]长久处于贫贱的人,就对嗜欲淡薄;长久处于忧患的人,就熟悉事物的机理。嗜欲淡薄,可用来修养德性,熟悉事机,可用来处理世事。既然这样,贫贱就不是为害于人的,忧患是有益于智慧的吧。
七、毁我,我之仇,然有益之道焉。誉我,我之俦,然有损之道焉。盖常情见誉则喜,喜则自足,自足则止,损孰甚焉?常情见毁则戚,戚则自勉,自勉则进,益孰甚焉?
[译]诋毁我,是我仇人,然而亦有益处的道理呢;赞誉我,是我伙伴,然而亦有损害的道理呢。大概人的常情,听见赞誉就欢喜,欢喜就自我满足,自我满足就停止努力。二者对人损害哪个更大呢?人的常情,听见诋毁就悲戚,悲戚就自勉,自勉就进步。二者对人益处哪个更多呢?
八、水不静,则不能鉴物;心不静,则不能烛理。盖静则虚,虚则明;动则挠,挠则暗。是静、虚,其义理之窟乎?动、挠,其义理之障乎?
[译]水不平静,就不能鉴别物体;心不安静,就不能洞明事理。大概(人的)心安静就谦虚,谦虚就明理;躁动就扰乱,拢乱就昏暗。这静与虚,大概就是义理的大本营吧,这动与挠,大概就是义理的障碍物吧。
九、养心当以宽,急则病;立志当以猛,弱则隳。故渍物于水,久而浃洽,此养心之喻也。渡河焚舟,有死无二,此立志之喻也。
[译]修心养性,应当采用宽和的办法,急躁就困难;树立志向,应当用猛烈的方式,软弱就毁坏。故此,物体渍泡水里,时间久就融洽。这是养心的比喻;渡河后焚毁舟船,誓死无二心(不回头)。这是立志的比喻。
十、以心治身,犹以身治人也。心与身一体也,一不知检,则目或妄视,耳或妄听,手足而或妄动。人与己彼此也,告之而未尽其诚,使之而不由其道,则怒且诟,是惑也。
[译]用思想整治自身,犹如用自己(言行)整治他人一样。思想与身躯是一个整体的,一旦不知道自我检点,眼睛可能乱看,耳朵可能乱听,手脚因而可能乱动。他人与自己亦彼此一样吧,告语他而却没有尽心诚意,使唤他却不因材致用,反而又怒又骂。这是糊涂迷惑的表现啊。
十一、命有穷通,故事有逆顺。或得人之荐我,非人荐我也,吾命之通,假人以荐我耳;或遇人之挤我,非人挤我也,吾命之穷,假人以挤我耳。故恩无不报,而怨有不仇,此有德者之事也。
[译](人的)命运有穷困与显通,故此事情有逆反、顺利。有时得到他人推荐我,其实并非他人推荐我的,而是我的命运显通,假借他人来推荐我而已;有时遇到他人排挤我,并非他人排挤我,而是我的命运穷困,假借他人来排挤我而已。故此,对他人的恩情没有不报答,而且对他人的怨恨亦不记仇。这是有道德的人处事的法式吧。
十二、处人之道,不过于处己见之;处国之道,不过于处家见之。故推诸身而人道得;推诸家而治道成。
[译]对待人的方式,不过在对待自己时表现出来;处治国事的方法,不过在处理家事中表现出来。故此,类推到自身,便懂得待人的道理;类推到处理家务的方法,治理国家的法则就成熟了。
十三、得失在我,是非在彼。我得矣,而彼以为非,于我何损;我失矣,而彼此为是,于我何益。得失求诸我,是非置诸彼,此“为己之学”也。、
[译](待人接物)得失在于我自己,(评论事物)是非在于他人。我得到了,但他人却认为不对,对于我何无损失;我失去了,但他人却认为正确,对于我有何益处?因此,是得是失,要从我自身去寻求;是是是非,要搁置于彼方去评论。这就是“为己之学”吧。 (阮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