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古代李氏族人与妈祖
【发布日期:2025-07-18】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黄劲

 

 

《妈祖文献整理与研究丛刊》之《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

 

 

 

《林妈祖志全图宝像》第二十五回“回朝复命赐额挂庙”

 

 

李公制干肖像

 

 

 

  

“宋殿前制干李公宫后放生池桥”碑

 

  

宋绍兴二十年(1150)正月十一日,特奏名进士廖鹏飞撰写《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一文,述及北宋宣和四年(1122),给事中路允迪初使高丽,经东海,适值风浪震荡,同队八艘船中,七艘沉没,唯独路公所乘船只,有朱衣女神出现樯杆上,于是官兵祷告求神保佑,终获平安。路允迪回京奏请封谥,赐“顺济”二字作为圣墩庙神女的匾额,此后,“圣墩顺济庙”声名远扬。廖鹏飞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中载:“……圣墩去屿几百里,元祐丙寅岁,墩上常有光气夜现,乡人莫知为何祥。有渔者就视,乃枯槎,置其家,翼日自还故处。当夕编梦墩傍之民曰:‘我湄洲神女,其枯槎实所凭,宜馆我于墩上。’父老异之,因为立庙,号曰圣墩。……”

圣墩古属莆田宁海镇,坐落于今涵江区白塘镇地界内的宁海港道,为宋时对外贸易的商埠。因神庙建成,当地人常进香祈求妈祖保佑平安,尤其出海,船主总要去庙里得吉卜才能保证航海的安全。《宋会要》称圣墩庙为“宁海镇顺济神女庙”,圣墩顺济庙是最早兴建的妈祖庙之一,亦是第一个朝廷赐匾、供奉妈祖的神庙,而这也离不开宋代莆田李氏家人的举荐、建设和推动。

古代社会妈祖信俗的广泛传播,得益于北宋朝廷的大力推崇。《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载:“……越明年癸卯,给事中路公允迪使高丽,道东海,值风浪震荡,舳舻相冲者八,而覆溺者七,独公所乘舟,有女神登樯竿为旋舞状,俄获安济。因诘于众,时同事者保义郎李振,素奉圣墩之神,具道其祥,还奏诸朝,诏以‘顺济’为庙额。……鹏飞曰:‘神女生于湄洲,至显灵迹,实自此墩始;其后赐额,载诸祀典,亦自此墩始,安于正殿宜矣。昔泰伯庙在苏台西,延陵季子像设东面,识者以为乖典礼,遂命改之。鹏飞谓李侯之作是庙,不惟答神庥,亦以正序位云。’……”上述记有“同事者保义郎李振”者“素奉圣墩之神”、路允迪“具道其详”“还奏诸朝”等叙事,促使朝廷赐妈祖庙“顺济”庙额。与《顺济圣妃庙》《宋会要》《莆阳比事》等所记略同,宋代史料中的妈祖庙多称“顺济庙”或“顺济圣妃庙”。《天妃显圣录》中“朱衣著灵”记述:“……及自高丽归,语于众,保义郎李振,素及墩人备述神妃显应。路公曰:‘世间惟生我者罔极,我等飘泊大江,身濒于死,虽父母爱育至情,莫或助之,而神姑呼吸可通,则此日实再生之赐也!’复命于朝,奉神显应。奉旨赐‘顺济’为庙额,蠲祭田税,立庙祀于江口。”朝廷赐顺济庙额,又感念“湄洲圣姑”长年于海上救难,还下诏将“顺济之田”划为妈祖的祭田,并减免湄洲岛居民的赋税,借此表扬妈祖闻声救难的功绩。《妈祖文献资料》第11页中丁伯桂的《顺济圣妃庙记》载:“……宣和癸卯,给事路公允迪,载书使高丽,中流震风,七舟沉溺,独公所乘,神降于樯,遂获安济。归奏于朝,锡庙额曰‘顺济’。……”路允迪,字公弼,宋代应天府宋州人(今河南商丘)人,官至事中。北宋宣和五年(1123),路公奉诏出使高丽,搭船至东海,遇到狂风,八舟溺七,只有允迪所乘之船安然以济,船员李振说这是湄洲女神显灵。    

保义郎李振,莆田白塘李氏族人,因参与宋朝派遣使节册封高丽后叙功被赠予保义郎一衔,是妈祖信俗列入朝廷祀典的关键人物。据《妈祖文献资料》载:“李振,富之堂弟,《宗谱》记其随允迪使高丽归,授承信郎,年三十九卒。”显然,李氏带领莆田籍水手舵工,奉使随船前往高丽,并于飓风时保全使舟立下功劳,遂促成朝廷赐庙额之事。

李富,字子诚,号澹轩,涵江洋尾人,著有《春秋注解》《澹轩集》等。

宋建炎元年(1127),应丞相李纲之召,募义兵三千,从莆田航海北上抗金,奉妈祖香火以行。隶韩世忠麾下。授殿前统制司干办官。旋辞归。宋绍兴十九年(1149),乐善好施的制干李富倡议捐资,重建圣墩神女庙,宋绍兴二十年(1150)竣工,并改名“顺济庙”。《妈祖文献资料》载:“……正殿中峙,修廊翼翼,严祀有堂,斋庖有庐,磨砻割削之工,苍黄赭垩之饰,凡斯庙之器用,殆无遗功。……”史载莆田白塘李氏捐建此庙的规模颇为壮观,邀特奏名进士廖鹏飞撰写庙记,尝请状元黄公度观光题咏。“显梦辟地”图说的是李富舍鱼桁二十四门以供香灯之用,又辟田地二百亩作为祭祀之需,其北上抗金回来还创建了涵江白塘浮屿顺济庙。《陇西白塘李氏宗谱》第135页载,该宫乾隆四十六年重修碑记:“粤稽自有宋制干李公破金救国,渡海遭风,叨扶持于一苇,转危为安;怀得惠于寸衷,有感必报。爰建坛于浮屿,永荐藻于白塘,于兹历数百余年矣。”

历史上,制干李富倡议重建圣墩顺济庙,不仅庙宇建筑规模扩大,结构精工细雕,设立正殿、祭殿和长廊,还有制作斋饭的厨房,碾米的作坊等,呈现不同凡响的气势。廖鹏飞《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载:“……今神居其邦,功德显在人耳目,而祠宫褊迫,画像彤暗,人心安在乎?承信郎李富,居常好善,首建其议,捐钱七万,移前而后,增卑而高,戒功于中秋,逾年月告毕。……”显然,对于妈祖形象的描绘与塑造,李富首创,功不可没。《全闽诗录》中宋代黄芻的《挽李制干》言:“先生云卧在梅峰,胸饱珠玑貌自丰。端坐浑如乔岳象,传经足并化工同。门前桃李春长在,身后勋名远更通。见说义兵扶社稷,千年国史纪元功。”

笔者就宋代莆田妈祖顺济庙建筑中连础瓜棱柱的造型问题,与研究妈祖文化的老前辈林祖良探讨,林先生谈及白塘梧郊(墓兠)村通镇前古道宋代石桥(桥头石狮宋形制),桥头石碑“宋殿前制干李公宫后放生池桥”,该石碑有门的高度(约2米),两旁有小字碑文。后来不知何年被毁。距石碑十几米处有米黄色花岗岩连础瓜棱柱残段,直径约50多厘米,林先生发现后请来涵江区文化局局长蔡以淡向拥有者征集,并运至市博物馆陈列。

元大德己亥年(1299),白塘李清淑依妈祖祭祀礼俗,发起重建圣墩祖庙蕃厘殿,使祭典时始迎妈祖神像至正殿接受祭飨。黄仲元《圣墩顺济祖庙新建蕃厘殿记》中载:“……庙前曰殿甲,以后曰寝乙,兹殿居甲乙间。建于何年?自制干李公富奉妃像正位序始。殿曷名蕃厘?地祇称媪,厘者福也,百顺故蕃。……”蕃厘殿位于正殿与寝殿间的建筑,李清淑以“前殿观瞻末称”,新建蕃厘殿取其名“藩厘”字义是寓百顺吉祥,多福大福。蕃,多、大;厘,福气。以奉祀妈祖,让圣墩顺济祖庙规模更胜于前,这是建蕃厘殿的原因。正如《妈祖文献资料》云:“……他所谓神者,以死生祸福惊动人。唯妃生人、福人,末尝以死与祸恐之。故人人事妃,爱敬如母,中心向之,然后于庙享之。……”

可见,圣墩顺济庙创建的消息震动一方,而妈祖神女地位的奠定,则与古代李振、李富、李清淑等李氏族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