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湄洲湾畔的妈祖信俗奇观(上)——记莆田“鸳鸯宫”
【发布日期:2025-07-25】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潘真进

 

 

林锦堂/

 

 

在湄洲湾北岸东埔镇前范村,有一处独特的文化景观——东兴社钱山宫与南兴社钱山宫,两座宫庙并肩而立,世人亲昵地唤作“鸳鸯宫”。这两座宫庙不仅是建筑上的双璧,更是妈祖信俗传承的重要载体,见证着当地民众对妈祖深厚的信仰与尊崇。“鸳鸯宫”如大地之上绽放的两朵对称之花,在宁静的村落中,无声地讲述着古老信仰所结出的奇异果实。

 

历史渊源:岁月沉淀的信仰根基

 

东兴社钱山宫与南兴社钱山宫,虽共享“钱山宫”之名,亦同奉妈祖神位,却各自承载着不同“社”的香火与祈盼。这“社”字之中,深藏着民间社会以神为纽带的邻里同盟。两宫并峙的奇观,正是源于前范村内东兴社与南兴社两大社的并存。历史上,不同社境各自建庙奉神,恰如不同支流各自奔向大海。东兴与南兴两社之间,既有亲如手足的紧密联合,也暗含微妙的平衡与区分。两座宫庙如镜面般映照彼此,既是地域认同的界限,也是群体力量在神前平等的见证。

东兴社钱山宫创建于1556年,历经风雨洗礼,于1979年重修。2000年,该社乡亲踊跃捐资扩建,建筑格局从单座变为双座,重塑的妈祖神像也为宫庙增添了庄严与神圣。南兴社钱山宫创建于清代,时间虽晚于东兴社钱山宫,但同样历史悠久,其现有的宫殿为1983年和1999年该村村民重修而成。两座宫庙在漫长的岁月中,承载着一代又一代民众的信仰与祈愿,不断发展演变。

两座宫庙虽一墙之隔,却各有其序。每逢妈祖诞辰或传统节庆,两宫同时举行盛典,鼓乐齐鸣,烛火通明。东兴社的仪仗肃穆庄严,南兴社的祭典则热烈喧腾。当祭典的鼓点敲响,东兴社的青壮年扛起神轿,南兴社的妇女则蒸制甜粿,各有所司,却共同沉浸在向妈祖表达虔诚的情境里。奇妙的是,无论属于哪一社的村民,往往在自家仪式礼毕,又自然地转身步入另一座宫门,再次点燃一炷清香,向另一尊妈祖神像深深礼拜。两座宫庙之间,界限分明却又彼此渗透,各自独立却又相互交融,妈祖的慈光同时照亮两座殿堂,也照见凡俗中人那超越门户的虔敬之心。据笔者了解,前范境共两村三社,两座妈祖宫并排建在“龙脊顶”上,面向鸳鸯桥,因造型、结构、面积大致相同而被称为“鸳鸯宫”。这种独特的宫庙布局,在妈祖信仰的传播过程中实属罕见,也为当地的妈祖信俗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

 

建筑特色:古朴庄严的信仰殿堂

 

东兴社钱山宫与南兴社钱山宫这对“鸳鸯”,它们共宫名、共大埕、共戏台、共鸳鸯香炉,共同的山门匾额有“钱山胜迹”“势系东南”字样,圣境总占地面积约1210平方米。走进鸳鸯宫,其建筑细节处处彰显着对妈祖的尊崇。东兴社钱山宫正大门对联写道:“钱塘观潮湄屿听潮动听壮观千古异般潮信,山林虎女海峡龙女降龙伏虎九州同颂女神”,右房门对联为“宝殿巍峨临碧海,天香缥渺绕钱山”,后殿柱对联“馨香远散九州外,秀气深凝一岛中”等,这些对联不仅对仗工整,也巧妙地融入了妈祖的传说与功绩,表达对妈祖的敬仰之情。大门匾文“钱山宫”及“垂慈笃佑”“泽施四海”“护国庇民”等匾文,也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妈祖的慈悲与护佑。

南兴社钱山宫,主殿石木材质,重檐歇山顶,气势恢宏。左檐墙千里走单骑图案圆雕石透窗,横批“东来紫气”,似有祥瑞之气自东而来;右檐墙三英战吕布图案圆雕石透窗,横批“西望瑶池”,仿佛遥望着神圣的天界。左廊墙千里眼将军影雕壁画,横批“眼观四面”,右廊万里耳将军影雕壁画,横批“耳听八方”,门楣石横匾上“钱山宫”三个大字庄重醒目,落款“南兴社弟子”,体现着传承与归属。檐竖匾“天上圣母”,更是对妈祖崇高地位的尊称。宫内对联内容丰富,如“南兴社诸神光昭日月,前范境列圣气会风云”“海上福星天上神,寰中慈母女中圣”等,字里行间满是对妈祖及诸神的赞美与敬仰,每一副对联都似一幅幅精神画卷,展现着妈祖信俗的文化内涵。

“鸳鸯宫”两座宫庙并排而立的独特布局,也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它象征着团结与和谐,就像妈祖精神中所倡导的互助友爱一样。在当地,村民们之间互帮互助、和睦相处,这种良好的民风与妈祖信俗的熏陶密不可分。妈祖的慈悲济世、无私奉献精神,早已融入当地村民的血液中,成为他们为人处世的准则。无论是邻里之间的日常帮扶,还是面对困难时的携手共进,都体现着妈祖精神的传承。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