颇为世人瞩目的天马寺,屹立于久享仙游四大景之一盛誉的天马山之上,在其悬崖峭壁呵护之下,天马寺与其泉瀑争流、松竹掩映为伴,相邀日月、欢洽云霞而阅尽春秋。论其隶属乃系古之折桂里昆头乡即今之榜头镇上昆村境内。此处与县城仅十多公里之遥,与东乡之大柿山、何岭关、九仙山挽臂摩肩而毗连。其山下有依傍木兰溪东岸之通往莆田市的“濑榜路”穿境而过。天马山素来以山险峰奇,巍峨雄峻,气势磅礴,直插云霄闻名于世。天马山寺周遭素以天马、双兔、天梯、鳌柱、海日等五峰与其鼎湖、丹室、龙首、药槽、云门、天津、松关等七漈瀑布闻名遐迩。其峰高尤以突兀陡立领袖群伦,能望海上日出之海日峰为最;其漈奇尤以寺右侧“水云乡”后山之飞泉鸣瀑或如飞珠溅玉、凌空曼舞,或如银河裂岸、轰然而下之天津漈为最。然而,其景之奇莫过于天梯斜挂于悬崖峭壁之上,令人自下而上傍崖临涧、绝壁摩空,颇觉陡然穿行于云天之间,既怀岌岌可危之心悸,又具登高望远之豪情!
此处早在宋代即有古昆头乡先民被南宋末代皇帝封为“东坡王”陈基的祖先,因得九仙异梦之开悟,为解除民间疾苦,遂立志仗义疏财、积德行善,在选址于水云乡与药槽之间,建造避雨揽胜之“月华阁”,草创修道炼丹之制药房,以其周遭飞瀑甘泉、琪花瑶草与其天生“药槽”之得天独厚而擅胜,几经曲折,终于九转成丹,得以济世利民,深得百姓感恩戴德。至今尤有“惊风散”经民间发掘,由信士奉献出当年祖传秘方,治病救人功德无量而传为佳话。天马寺后峰峦起伏、山岗叠架之处,掩藏有幽深莫测之“鲈鳗洞”。此洞自古不但有其:洞上通羊山顶峰下达木兰溪底,内有修炼千年的鲈鳗精,曾爬至洋山吃人家田里韭菜;且有“金纺车” “蛭蛦被”等神奇传说,而且是宋代“东坡王”率领抗击元朝侵略军之埋伏隐庇之所与其撤退逃亡通道,更是其解放前老区地下革命藏身之地。此处不但传有宋朝蔡襄的孙子,南宋礼部尚书,一代文学家、大词人蔡伸游天马登月华阁时,即兴一气呵成四首浣溪沙词的风骚韵事,更有其丞相陆秀夫,追随护驾皇帝赵昺来到天马山麓,当时作为已届耄耋之年的富豪儒士陈基,在国难当头之际,毅然不惜身家性命,捐献巨款招兵买马组织义军,在此与塘坡宫一带,为其扶宋猛烈抗击元朝侵略军之防御阵地。因此而被皇帝御赐陈基由“东坡侯”而累封为“东坡王”,并御赐其住宅为“东坡王宫”。其时天马山上所有建筑,皆因其元代蒙族统治视反抗者为仇敌,遭其报复劫杀而毁于一旦。而今该宫旧址与宋代石狮犹存,政府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以至于该宫被视作“抗元行宫”与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至于作为历史上能为之发扬光大,使其为仙、佛、菩萨并祀于天马寺者,当归功于古代折桂里云庄村竹庄人王君家禄(字宠策,号剑洲,邑廪生)。王君系宋熙宁进士元祐名臣、监察御史王回第十四代裔孙,明保定府经历王文烨之孙,为明朝一代名臣郑瑞星之女婿。据雲庄王氏族谱载:剑洲“公性不喜尘氛”,“一日遇异人(传说系九鲤湖九仙所化)授以丹术,逐产生来此参禅悟道之念;以至后来王先生果然携妻郑氏于明朝万历年间在天马山建造寺庙隐居修炼(从其近来出土之应为王君其手书之三一教九序气功方块砖瓦照片考察,应该为其内容重要),以至于功业无量,修成正果,被后人尊为一代祖师。至今寺右深涧中兀立着的一块巨石摩面上,王君当年手勒“雲房如有约”五个字,仍清晰可辨,引人注目。虽然经过数百年之世事沧桑,以上明代所造之建筑群,除聚仙桥外,其他早已几经焚毁,古迹几乎难以寻觅。然而,其王君家錄夫妇当年那领风气之先的艰苦创业精神,将永远为后人所景仰与效法!此次,重修、拓建九仙宫时,因此而特开辟第一层为其祖师殿,以让后人世世代代为之缅怀祭祀。(未完待续)(陈德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