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莆阳风情录》序言
【发布日期:2011-04-21】 【来源:本站】 【阅读:次】

2010年1月12日下午,我在参观莆田莘郊三亭“圆智庵”时,得以与黄秀峰先生晤面,是晚,又一起在东方国际大酒店共进晚餐,促膝交谈,颇有相见恨晚之感。听罢黄先生坎坷的人生经历,饱受冤屈的不公平待遇,我感慨万千,唏嘘不已!幸喜八十年代落实政策,他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曲折的人生道路,未能改变黄先生对文学的执者追求。从五十年代发表文章,到九十年代初重新挥笔创作,一场文学梦,竟圆了四十年。
我是噙着泪花读《莆阳风情录》的,除了为作品所折服外,更多是为作家的精神所感动。辍笔四十载之后,黄先生的创作激情,像沉寂的火山喷出来。他日夜笔耕,在短短的几年中,就有200多篇见于报端,不少文章被国内外有关书籍收编出版,实属难能可贵。
莆田自古以“文献名邦”著称于世,文化底蕴极为深厚。当今,研究莆仙文化的作家不乏其人,他们著书立说,为弘扬独特而辉煌的莆仙文化付出心力。然而,像黄先生这样全方位表述莆仙文化的,却为数不多。《莆阳风情录》,既描述了莆田著名的二十四景,又抒写了文献名邦的古老传说;即讴歌了引以为豪的先贤风范,又叙述了多彩多姿的风土人情;既显示了惠泽万民的古建精粹,又展现了流芳久远的宗庙宫社;既搜集了脍灸人口的民间故事,又创作了激情澎湃的曲艺歌词,其涉猎面甚为广泛。
通过解读《莆阳风情录》,还让我们浏览了汉唐的神话,领略了宋元的传奇,窥见了明清的轶闻。
纵观全书,我们从字里行间,清晰地看到其鲜明的特性:
一是知识性。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历史掌故、名人轶事、民间传说等,为读者增添了许多的人文知识。值得一提的是,莆田电视台曾在《莆视讲古》节目中,对其文稿进行了连续播讲,做到家喻户晓,起了很好的普及历史知识的作用。
二是地域性。作家从莆田特定的地域出发,探讨莆田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并对这些元素进行了深层次的挖掘,以揭示其丰厚的内涵。
三是可读性。作品运用通俗的语言行文,故事性强,使读者爱读它、读懂它,产生较好的可读效应。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黄秀峰先生的作品,总是深深地植根于生活之中,植根于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从而使作品勃发出强劲的生命力、受到广大读者的普通欢迎。


吴建华
2011年元旦榕城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