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莆田,中秋节也叫“做秋”,有着独特的习俗,包括“送秋”、拜秋、祈秋、赏秋,主要内容在“送秋”。
女儿“送秋”
农历八月初一至十五期间,出嫁的女儿会挑着装满礼物的“担盘”或“花篮”(带提耳的单层担盘)回娘家陪伴父母,感谢养育之恩。
女儿“送秋”的礼物有讲究,除了衣服鞋帽,通常要有肉饼、“猪戈”、米粉、芋头。肉饼是闽式月饼,代表团圆;“猪戈”,寓意脚手强健;米粉细白绵长如长寿公的胡须,隐喻父母长寿千年;芋头,莆田方言谐音“熬”,希望家人互谅互让,和睦相处,共赴美好生活。其他的还有莲子、芡实、金针菇、龙眼干、红菇、蛏干、干贝、鲍鱼等都是给父母滋补身体的,合称为“感恩组合”。
亲友“送秋”(又叫“拜秋”)
中秋节期间,人们会带着礼物,出门走亲访友,共叙亲友之情。
祈秋
中秋节当天,莆田家家户户都会摆上祭品祭祀灶神、祖先,庆祝丰收、祈求平安!
赏秋
中秋月圆夜,亲人们阖家围坐,沐浴在月光下吃美食,话家常,享天伦之乐。
历史缘由
古时莆田田薄地瘦、物产匮乏、生存条件恶劣,讨生活主要靠男子,女儿被视为家庭的负担,许多女婴一出生就被送人或直接溺毙。为彻底改变这种愚蠢和无知的做法,当地知府下了一道训令:要求出嫁的女儿在父母的有生之年,每年中秋节等节日必须置办礼物回娘家陪伴父母、长辈,感谢养育之恩,让父母、长辈感受天伦之乐,家庭困难者由官府给予资助。自此,“送秋”的习俗逐渐延续开来,和端午节的“送节”、岁前的“送年暝”合称莆田出嫁女儿的“一年送三节”。
官府的善政得到民间的积极响应,莆田是著名侨乡,海外侨民甚多,节前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会不远万里返回家乡向父母、长辈请安,和家人团圆。回家的人们还会带着礼物走亲戚、访好友,民间俗称“拜秋”,是亲友间“送秋”的一种形式。这种重视亲友之情、礼尚往来的民俗维系着亲情、友情,给节日增添了浓浓的人情味。
社会意义
女儿“送秋”民俗的初衷是为了改变“重男轻女”的陋习,历经一千多年,当时官府的善政到今天已经有了根本的改变。
在莆仙大地,“办盘”“办花篮”是最高等级的礼仪,只在婚嫁、乔迁、送“三节”、做寿,或感谢别人的大恩大德时使用。虽然现在已经有所简化,有些年轻人甚至直接给钱了事,但更多的人选择坚守传统习俗,毕竟“仪式感”更能表达感恩之意。
“送秋”要求女儿亲自挑担回娘家,通过这个机会,人们聚在一起,增进亲情、友情。
“送秋”民俗经过千年传承,已经形成一种孝道文化,是莆田人感恩父母、长辈的体现。通过“送秋”,希望他们健康、长寿、平安,希望家人和睦相处,共赴美好生活。“送秋”民俗,既能增进亲友往来,又能凝聚亲友之情。总之,“送秋”良俗,体现了莆田人民的美德。 (宴灿灿非遗工坊 林文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