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桥(阔口桥)位于木兰溪下游阔口村。宋熙宁年间(1066 ——1077)创为浮桥,靖康元年(1126年)改建为石梁桥,常110米,宽5米,7墩8孔,高10米许,有石栏杆,柱头雕有姿态各异的石狮,造型粗犷,桥北建有方形石雕佛塔和熙宁桥碣一座,气势雄伟。
比全省著名的宁海桥(1344年建)早200多年,比江口桥(1192年建)、比濑溪桥(1182年建)、比赤溪桥(1127年建)、比延寿桥(1127年建)hellip;hellip;都早。
熙宁桥是城区通往南洋及沿海的干线桥,是木兰溪上第一座建起的石梁桥,它使木兰溪两岸畅通,风雨潮汐无阻,避免以前渡船之苦。它又最早建成公路桥,以通汽车。1931年把原桥5米加宽成8米,加盖钢筋混凝土桥面;1977年又因汽车流量增多,再次扩宽,在两头桥墩尖上各浇筑一竖高3—4米,上面与原桥浇一横梁悬臂,以架设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桥面,把桥面加宽至13米,可以两架汽车同时对开。现福厦高速公路经过莆田,熙宁桥成为高速路莆田出入口处的主要桥梁,每天有万架次以上汽车日夜川流不息地过桥。
熙宁桥为何能经久不毁,千百年来不断发生海潮、溪洪、地震、人为等危害石桥的灾难都能安全地渡过,经多次考察,有如下几点:
一、选址正确:曾有人欲选址于木兰陂下,谓是处江流且缩,两岸突起;林回年却认为唯阔口岸平江阔,则无喧闹撞击之患,经查对地图,现桥址的溪道上游四弯,下游也四弯,因此溪洪、海潮都无法直冲桥墩,是建桥的好地方,近千年历史证实了选址是正确。
二、高度适宜:海潮、洪溪再大也从未漫过桥面,但也不挡风(不太高)应称为千年一遇的设计水平。可现在新建的阔口吊桥,却比原阔口石桥几米高,致使桥两端的路面比店面高了两米,木兰溪下游还截弯取直且扩成倍,根本不要抬高桥面和路面,致使莆田至黄石的公路路面高低不平,如水浪,改变原来莆田至黄石平平路面。
三、桥面石薄而轻,使整桥重量减少,桥面石口径为0.5米times;0.5米只有宁海桥一米四方的1/4,每孔9块8孔只72块,现桥面石还在公路下面。
四、 墩基扎牢:墩基是先把溪底烂泥清净后,自真正溪底泥沙上,用鲜松木条纵横垫底后,扎基砌墩,砌成双头尖桥墩 ,墩身薄都是整块石,使桥孔尽量宽些,让海潮溪洪容易进出,用双面整条的长条石,使桥面的跨度减少而增加牢固。
五、 全桥整体性强,连接好。1977年再次扩宽前“水鬼”(潜水员)下水检查桥基,发现北起第二基底下松木条被水掏空或腐烂掉了,桥墩悬空。由于整体性好,连接牢。整桥悬空不凹下,后用搅拌好的水泥沙桨装袋,由水鬼带下填好空洞,并用水泥沙浆加固各桥墩孔隙后,才可能加宽成13米,能使两辆汽车对开。由于桥墩两边加悬臂,并层层托出桥面使跨度减小,每孔中对中12米宽,西桥面石只需七八米长,经受1604年八级大地震而无损。
六、 抗日战争时期,福州、福清等地都被日军占领了,为保住莆田县政府,命令炸熙宁桥。往来群众发现在凿炮孔,都出来抗议炸桥,后来乡绅张琴出面向县政府商谈,“要炸也要等日军打到前炸也不迟”,结果保住了阔口桥。
秀屿用水渡槽无法立墩用吊桥过木兰溪,阔口桥扩宽也无法立墩用吊桥,莆田最早建的古阔口桥却已立墩使用千年了,这个立墩经验值得研究。
(吴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