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莆田的胡进曦就是一个小有名气的青年书画家,他的作品频频现在京都、省、市的书画展上,并有奖项。2003年,他考入中国美院国画系花鸟专业,在学期间就获该院设立的“黄君璧美术奖”,其写生作品《满园芳菲》被美院国画系收藏,国画作品《幽禽图》入选“浙江省第七届花鸟画展”。2007年,他的毕业创作《深筱曦鸣》获中国美院“王嘉廉毕业创作奖”,被该院收藏,同时以“浙江省普通高等院校优秀毕业生”的称誉被中国美院继续教育学院特聘为教师。次年,他被调入杭州西泠书画院,成为一名专职画师。
经过中国美院四年的深造,胡进曦的国画花鸟进步神速,成绩斐然。2008年,他的作品参加“写意江南——西泠书画院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名家书画展”;2009年,国画作品《翌》入选“第十二届浙江省美展”,同时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并获奖提名展;2010年,作品先后参加西泠书画院赴日书画交流展和在广州举办的“尚逸——院体花鸟精英邀请展”。同年12月29日,他在西泠书画院首次举办个人画展,在杭州引起轰动,许多美院教授、花鸟画家对他都是一片赞誉声。
胡进曦的画属于文人兼院体一路。如《深筱曦鸣》就是选择象征中国文人品格的竹子为描绘对象,采用传统的绘画工具和宋元的绘画技法,描绘一群充满生机的禽鸟在幽篁里栖枝、绕飞、鸣叫,以唤起人们对曾经拥有但正在悄然消失,或在身边但常被忽视的“生态和谐”之美的向往。此画勾勒依形畅情,设色富贵清丽,笔触细腻明快,气息灵润雅致,不失为一幅绝佳的院体花鸟画。
所谓“院体画”是指在宫廷、宫廷画院中发展的一种绘画体系,其画法理论是以不失形似的“气韵生动”为最高目标,经“骨法用笔”而“传、移、模、写”,以主客观统一的“应物象形”、“随类赋彩”去造型和设色,进而实践“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之道。在中国“院体花鸟画”的历史上,唐代的边鸾完善了“下笔轻利,用色鲜明,穷羽毛之变态,奋花卉之芳妍”的宫廷花鸟画画法。五代的黄荃继承发展了边鸾画法,其特点“妙在赋色,用笔极新细,殆不见墨迹,但以轻色染成”。在北宋,黄居寀的画法曾统治了皇家画院近一个世纪,继有易元吉、崔白不失“黄体”地融合了徐熙画法,再有宋徽宗赵佶,定下谨严的写生格法,规范了工笔形态的勾线笔法,把黄家画法推至高峰。到了明代,则有边景昭、吕纪在朱元璋“隆唐宋”的时代精神中,将院体工笔形态的花鸟画引向恢弘的境地。
中国画这种本土绘画,自唐宋元明清以来,每个朝代都有它的传承,尽管它们都不一样,但以传统为基础而进行创新的格局始终是中国画的一种格局。胡进曦在美院学习期间,就比较自觉地有一种对传统绘画进行传承的责任感,他理清了自觉的努力方向与绘画艺术坐标,那就是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所以在学期间,他临摹了大量的宋元作品,从而有了较深厚的传统因素。中国美院教授徐家昌在胡进曦个展座谈会上说:“他对宋元方面的研究,从他一些临摹作品看,他是很理解的,确实临得很到位。他能够把传统的东西自己吸收起来,而且在这个基础上有自己的想法、有生活,所以我们看到他这些鸟,画得很生动!”
胡进曦的花鸟画说是工笔,也不全是工笔,说是写意,也不全是写意,如《墨花墨禽》系列图中,禽鸟身上的羽毛就是工笔间杂有写意,而芦花、梅花等又是写意中带有工笔。可以这样说,他的画是工笔当中的写意,写意当中的工笔。他把工笔与写意整合起来,完全按照自己新的套路走。在《咫尺天涯》、《梦江南》等鸟笼系列作品中,他画的禽鸟或关在笼中,或立在笼上,或在笼外觅食,或用小喙梳理羽毛。这些作品在境界上突破了古人的一些意韵,也多多少少带有一些禅意。在《古道栖寒》、《秋景无限》、《寒梅吟落》、《翠筠摇窗》等作品中,画家仅仅画了一只小鸟静栖在树干或枝头,表现出一种大自然的静气,即古人所追求的古意,这在物欲横流、人心浮躁、高速运转的当今社会,能去拾回被我们扔掉的古代的静,去重建珍贵的遗产,着实是难能可贵的。中国画不管是工笔还是写意,都要讲究气韵,通过笔墨来彰显深刻的意境。两宋的花鸟画曾达到一种高峰,而胡进曦的花鸟画有宋画的严谨,又有元画的潇洒,有宋画的古朴、又有元人的情怀。他凭借自己对宋画的深入理解,以及扎实的写生功底和很深的笔墨功夫,加上很好的造型能力,画出许多宋画里没有的姿态禽鸟,这又是年轻画家胡进曦的另一个难能可贵之处。
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胡进曦走的是一条正路。相信他以后在探索方面的路子会走得更宽、更远、更好。 (陈金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