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文学向来是文人特别青睐的一种文学体式,是文人感悟自然、沟通他人、更新自我的一种自我创造的生存方式。因此,传统的游记文学也将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与文化使命,而焕发出崭新的青春活力。可见,游记不仅仅是一种文学体裁,同时也是一个文化载体。我凭借游览山水名胜的机会,进行了一次次认识大自然、理解中国文化精神的文学实践。我竭力去寻找文化价值的取向、良知及情怀的诠释,同时亦极力去追求精神价值、人文价值──因为我把她当做人生学习求知的“第二课堂”,或者称之为“终生继续教育”呢。
5年前,我的第一部游记文集《山河吟赋》出版,放在莆田市新华书店销售。春节期间,仅两周就销售15本,我深感欣慰,遂滋生出再写此类文章的劲头。也许是受近几年旅游热的影响,也许是担任莆田市旅游局行风评议代表(组长)达7年之久的缘故吧,我对旅游产生了兴趣;也许是社会的多种因素给我创造了良好条件,让我有幸远足大江南北,欣赏祖国美丽山川,领略神州人文的丰富多彩,感受大自然的博大精深。每到一处,我都感到自己的学识浅薄,对许多景观的历史人文、掌故传说、风土人情等颇感陌生,有悖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至理名言。我每每来到名山大川,名胜古迹,都把其当做一部书来欣赏阅读,且充满激情。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热爱,心驰神往,让我特别关注其蕴涵着文化因素的人文情怀,仔细品读,并细细咀嚼,从不囫囵吞枣。哪怕是一块石碣,一通碑刻,一张匾额,一副楹联,我都把它记录下来,加以揣摩理解。有时亦用照相机将其拍摄,把它当做撰写游记散文的提纲。
面对大自然,我几近全神贯注于山水景观、名人圣地,而常常忘记饥饿,如画家写生的样子,遴选其最佳的角度把它速写下来。但偶尔是浮光掠影,扫描式快游,大写意式的草笔快记。其实,我的旅行笔记,并非把所见所闻一一摘录,更多的是把所思所感,即凭借自己对大自然的认知及感悟写下来。同时,发挥合理的想象,抑或是浮想联翩,甚至联系到现实生活,联系到人生,便“借题发挥”─可是从不人云亦云,或多或少持有自己的主观看法与见解,个中特别注意到事物的一般发展规律,既有客观的描述,又有主观的思索。我在创作中始终遵循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观点,辩证对待事物,不作任何的主观武断,或者盲目地判断是非。其间,灵活地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尽力去诠释事物的真谛,揭示事物的内涵。同时,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追求主题健康、思想正确,文风朴实的创作宗旨,始终尊重历史事实。我深深地感受到,每次的游览观光,既得到感官的愉悦,又得到知识的增长,尽管搞得精疲力竭,但是心里还觉得够惬意、痛快。
近三四年,或许是我遇到较为幸运的机缘,有机会外出采风。我总是抓住这一次次难得的机会,创作出一篇篇游记散文。久而久之,积攒成一部约36万言的游记文学作品集。在这一大叠书稿里,我分门别类,按游览去处分为《都市吟歌》《胜地咏怀》和《风光叹赏》三辑。不过这三者之间,在分类上亦有相互交叉,或者难免有点逻辑不缜密,甚至有“归类不妥”之嫌。可是,诸多篇什本身就很难梳理,有的是写城市里的人文景观,却又融入一些自然景观,譬如《北京游记》《春行赣中》《海宁三记》《漳州之行》等等。
说实在的,我对自然风光感兴趣,对人文景观更是兴头十足,尤其是对圣人贤哲的故居,抑或是历史遗址等等,眷恋不舍,对历史名人崇敬得简直五体投地。因为他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祖国永恒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智慧的精英、道德的楷模。于是,我便想方设法靠近圣人,如孔子、王羲之等,凭吊瞻仰。来到名人圣地,我难免纵情地抒发一番感情,萌生丰富的联想或想象,大写特写华夏文明,歌颂先贤伟大智慧,启迪心智,全身心感受伟人的无限风徽。我对近现代历史名人怀以敬仰之情愫,每每踽踽独行,背上行囊,千里迢迢,不辞辛劳,慕名来到孙中山、鲁迅、茅盾、徐志摩、王国维、沈钧儒、李叔同、沈曾植、丰子恺、陆维钊、钱钟书、赛珍珠等旧居(或纪念馆),缅怀贤良,景仰有加,让我见贤思齐。同时,还亲近过古代名人遗迹,如沈括、黄道周、戚继光、陈化成等,不一而足;亦造访了闻名海内外的历史文化殿堂─曲阜“三孔”圣地、绍兴大禹陵、庐山白鹿洞书院、无锡东林书院等等。这与其说是景观游览,不如说是一次次精神洗礼,与先贤进行心灵对话,学习他们的伟大智慧,虽然付出了艰辛的代价,但亦感到十分值得。
然而,对一些历史遗存,特别是面对历史蒙难的圆明园、卢沟桥、南京大屠杀丛葬地hellip;hellip;我感慨万千,泪眼愁眉,深深地体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书中收入《保定军较巡礼》《建瓯白鹤山情思》《阜阳西湖祭》三篇,写的是我祖父三位兄弟,他们在20世纪上半叶那动荡不安的非常时期,为了民族正义战争,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投笔从戎,奉献一切。他们先后都离开了世间,我以泪挥笔撰文,想念骨肉至亲,以激励、鞭策后嗣。
拙作《走读山川》与《山河吟赋》两书,可以算是姐妹篇。我想,今后条件允许的话,定然还有第三部,甚至更多hellip;hellip; (郭大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