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师古熔今更传神 ——李耕画院院长李清达的国画艺术
【发布日期:2011-07-12】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在我一生志趣文学的过程中,荣幸结识不少莆仙文朋画友,有的画艺正如日中天,光彩四溢;有的早已功成名就,驰誉画坛,李清达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成就骄人的著名画家。
数十年间,清达守望中国画,守望传统艺术,三番五次的接触,我觉察到环境变了,条件变了,眷恋乡土那缕难以割舍的情思丝毫没有变,绘画艺术明显有了飞跃的变化,作品里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区域特色更精彩,更有魅力。作品题材从早期的道释、仙佛、高士,如《观音》、《八仙》、《群仙祝寿》、《十八罗汉》、《弥勒佛》、《正气浩然》等,转型以多数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时代风貌,民间生活轶事,社会焦点现象和群众喜闻乐见,极富生活情趣的作品,如《光明行》、《农村乐队》、《看古戏》、《较量》、《三八六一九九部队》、《嫁不出去的女儿》、《家家都有难念的经》hellip;hellip;,以艺术的形式,表达人们响往光明,追寻生活情趣的诗情画意,建设富丽家园的美好愿望。更为突出的是紧紧把握时代脉博,创作反映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大爱情怀、领袖与人民心连心的主旋律,大主题的作品,如《老百姓的故事》、《人间自有真情在》、《难忘的情结》。
他从乡土走出,带着东屏山人的纯朴与活力,带着五彩的希冀与期盼,数十年的光阴一晃而过,如今,他已带回一片田野密集的春雨,滋润他一生的国画生涯。清达的国画风格也追寻创新,师古熔今,善于在保持传统笔痕墨韵的基础上,以情入画,以意入画,大胆运用混墨、燥墨转向飞墨的墨韵艺术技巧,巧妙地吸收印象成份,塑造了水墨人物,致力探索中国画创新的新路子。他在传承传统线条运用上更注重以线为体,以墨陪托,人物衣纹、空间意境、氛围营造无处不体现线条的艺术感染力。而且对雄浑,深沉的黄土地孕育的西北“黄土画派”的人物刻画,特有的性格和气质有着精细的研究。
他从乡土走出,走向全国,考察浏览许多大川名岳,历史胜地上海、深圳、江苏、福州、金门,为嘉定市博物馆绘制讴歌民族不屈精神的历史画面。《嘉定三屠》、《苏州诗会》、《江南茶乡》等受到专家的肯定和赞许。
“真情流露自成文”,创作中他有感而发,有感而抒,不放弃美术创作理论的总结和探索,写了20多篇绘画理论和探索文章,分别登载在《美术》、《中国书画》等杂志,引起学术界的关注。而《李耕国画的历史定位与发展趋向》、《关于弘扬李耕国画艺术的思考》更富本土特色,是引领研究李耕画艺和弘扬仙游画派的好文章。
清达先生以传统国画艺术与最广泛的民众需求相连,作品进入千家万户,入驻海外异邦。靠的是“让作品讲话”,我十分赞同这句话。评价作品、鉴赏作品,一切凭实力,凭社会效应,凭群众口碑,以画艺、画品定位。一位评论家说:艺术不应为某些驱使所诱惑,也不为物质名利而生存,尚若艺术只是为了获奖,炫耀,营利,那么这种艺术必然会渐渐枯竭,直至消失。一切优秀的美术、书法、诗词、歌曲、电影、戏剧、文学作品,将经受时间的验证,世人的评说,永葆艺术生命,千秋万代流传。
数十年来,他在“国画之乡”这块沃土上默默耕耘,艰辛创作,经受住了大浪淘沙和岁月的考验,其艺术魅力愈久愈真,愈久愈负盛名,作品多次入选省级及全国性美展。《钟馗嫁妹》获全国“中华杯”国画大展优秀奖;《岁月如歌》获“第三届中国画家学术年展”优秀奖;《少小离家老大回》获“全国明星杯国画大展”铜奖;《一回相见一回情》获“全国第二届老年书画展”金奖。《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等多部辞书载入他的艺术建树。
清达虽然年逾花甲,正是他创作旺盛的“花季”。作为李耕画院院长,应肩负重任,立足本土,带领画院同仁传承和弘扬仙游画派精华,沿着“两李”走过的艺术之路,以“民间是我的艺术摇篮,生活永远是我的老师”作为艺术创作的座右铭,潜心研习,勇于探求,开拓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我相信路上不期会得到鲜花和掌声。 (张德成)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