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头古城位于莆田市秀屿区埭头镇鹅头村鹅头山腰上(亦称鳌山),相传是“鹅穴”,地形如鹅头一样,从大蚶山的一脉向北直伸兴化湾。鹅头略偏西,高约海拔80米,三面环海,连绵数里。整座山犹如一只天鹅,横卧在碧波万顷的兴化湾上。每当退潮,辽阔的海湾呈现出左右两条沙滩脊梁,远远望去,如天鹅展翅欲飞。此鹅头自唐末黄滔、罗隐等游大蚶山后,渐有名气,宋代渐兴旺起来。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外地海船从石城驶进兴化湾,向北绕过大蚶山,很容易驶进鹅头港,此港风平浪静,码头低平,船一靠岸,极易装卸货物,是个天然良港,因此整个港口船桅林立,商贾云集,商行货栈也应运而生,鹅头成了莆仙永货物集散地。此外还曾建石头城堡,以保护集市容、贸货仓。民间流传二句俗语:“先有鹅头,后有红头(涵江)”;“有了红头,而无鹅头”。
明成化元年(1465),岳正来莆任兴化知府,在任三年,就乞休回家。岳太守也曾慕名来游鹅头,他特意在鹅头鼻尾神仙曾坐着钓鳌处竖立的大岩石上刻了“钓鳌处”三大字。结果鹅的头部被刺伤,最终死了。
古代的鹅头,名扬全国,名气胜过莆田涵江,当年北宋徽、钦二帝被金兵虏去而亡,北方官民纷纷南下避难,也多走水路,从鹅头登陆。连南宋末帝赵昺躲避元兵,也从鹅头登陆,上了大蚶山,将至天云洞时,力疲口渴,寻见路旁巨石下有口清泉,饮即止渴。因大蚶山周围海水环绕,云雾漫漫,山色朦胧,疑雨将至,而触景生情遂与陆秀夫在巨石上留下:“致雨龙池”四个大字,现尚在。此池虽浅,但大雨不溢、大旱不竭。现为蚶山十景之一。
传说:明正德君下江南时,也慕名来到鹅头。当时正值六月暑天,他走到村头路边巨石下乘凉,一阵海风吹来清凉爽人,正德君顿觉心旷神怡,他仰首观望巨石高大雄伟,不由脱口赞曰:此天下第一山也!他随后走进村头五帝庙,已夕阳西下,当夜就宿庙中,但蚊子嗡嗡难以成眠,便道:“小畜!不得在此侵扰”。就安静地睡着了。据说至今庙内正德君睡过的地方一只蚊子也没。他回朝后与朝臣谈及鹅头第一山事,吏部尚书吴凤盛(鹅头人)听后,即请书法家写下“第一山”三字,托回家乡刻在巨石上,至今尚在。(我去拍照时看到下面还刻有米蔕二小字)
鹅头港海运出入装卸虽然很容易,但货物集散难,因鹅头地处沿海,比较偏僻,陆地交通非常不便。有识之和商人们便探访寻找更适宜的海运地点,如:白湖、宁海、三江口、涵江等。涵江当时有省道通过,交通方便,于是最终定为涵江,大轮船进三江口驳运去涵江。
明万历十三年(1585)林龙江命弟子在北高汀江村的赤屿上建航标塔(塔子塔)为轮船进三江口做准备。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莆田海外发生八级地震,致使鹅头古城毁坏,现只剩一段古城墙遗址。城中的99个古井,有的被填埋,有的作为在废墟上种瓜菜的水源。我去看时,尝了一口井水,又清又甜。传说若有100口以上井会出皇帝,井就不会被毁了。现在鹅头码头还在,有2——3里长,还停靠着好多渔船、运输船,篙杯岛的渔船来大陆都停靠在鹅头码头。 (吴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