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人生如歌》序
【发布日期:2011-08-07】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在这春意盎然的时节,我和省里一批作家以及莆田当地作家,一道到城厢区采风,编写“走进海西”大型文学丛书之一的《走进城厢》一书。和我一道采风的仙游作协主席王斌,带着从故乡仙游来的作家刘建成,送来他已编好的散文集《人生如歌》书稿,请我写序。
采风结束回榕城,我即把建成乡亲的书稿抓紧读完,理着头绪,归纳成“纪实、真情、实感、文采”8个字来。
纪实。这本以第一人称“我”写法的散文集,纪实性很强,这是一个鲜明特点。人所周知,如果小说创作以第一人称手法来表现,这里的“我”未必是作者本人,有时和“我”相似又可能与“我”截然相反的虚构人物。而散文不同,其中的第一人物往往是作者“自我”。全书他分为“童年如梦”、“故园如画”、“往事如烟”、“情深如海”、“红歌如潮”、“世事如鉴”等6辑,从中得知他在庆祝抗战胜利的鞭炮、锣鼓声中,出生在仙游盖尾。3岁丧母,遭受继母的虐待,生活无着,父亲只好把他送给山村一家农户抚养,又遭养母的白眼和遗弃。不久生父也去世了。他小时放牛、砍柴,靠劳动所得勉强上私塾。参加初考名列前茅,全县第一,在老师和亲友的帮助下,读完初中,后自愿考上仙游师范,毕业后一直在教育部门工作,从城里学校到山重林叠的山区教学。上世纪90年初调进教育局,从事教育工作40多年,退休后还参加有关史志编纂至今,这散文集所收的作品,是近几年所写,可说一路风雨一路歌。这说明文学作品的纪实。
真情。文学的纪实性,不等于只记事,不抒情,相反,建成的散文,纪实中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他对童年生活的艰辛,对故园的礼赞,对往事的眷恋,对亲人、师友、默默无闻的普通劳动者,情深意笃。对党的恩情,对世事的反思感悟,都充满着真实的感情。
实感。建成的散文,不仅有真情,又有实感。“世事如鉴”这部分杂感,从书本里,从人际中,从世事和人情间,有所感,有所悟,化成了文章。如读了《铁壶和瓷杯》的寓言,明白了事物转化的道理:强者为铁壶有时转强为弱,而弱者如瓷杯,会转弱为强。作者有时从《千家诗》里发现对“春”的 赞美和慨叹,“与其说人们喜欢《千家诗》,不如说人们热爱这美好的春天”,这些都是作者的实际感受。有趣的是,本书的末篇《从天井飞向天空——读丹娅〈天井〉有感》,我最近也从《福建文学》上读到丹娅的这篇散文,丹娅是我的老乡,又是我在厦大中文系任教时的高足,她已成为名作家和教授。建成细读了这篇散文,评论十分准确有深度,他觉得许多看似平淡 语言中则有深刻的含蓄。
文采。本书作者从初二开始写日记,多年不辍。当时的班主任、语文老师郑元畏曾阅后赠诗:“不求格律高,不务文字奇。文章俗为妙,博得天下知。”散文的“俗”不等于平庸庸俗,也不等于缺乏丰富的语汇,优美的语言。建成散文的语言,颇有文采,他的“俗”是指不加粉饰,不事琢磨,有真意,朴实自然,优美畅达。他在教学中,对语言文字多有研究,这对他的写作很有帮助。《后记》中谈到本书是作为党的一个忠实儿女,献给我党90周年华诞的一份礼物。正如结尾所表达的:“小小的我,全部的爱献给党献给祖国。小小的我,愿继续谱写一首又一首爱之歌。”我为他祝愿。 (许怀中)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