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是 “文献名邦”、 “海滨邹鲁”,仅在中国书法史上,唐代莆田的林蕴、林藻就占有一席之地,在宋代,莆田的蔡襄又是 “宋四家”之一,到了清代,邑人郭尚先、江春霖的书法也享誉京华。篆刻方面,明末的宋钰 “以八分入印”开创 “莆田派”,而在当代的书坛上,莆田市书协副主席黄景中又脱颖而出,其书法篆刻作品数度跻身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
1954年,黄景中出生在莆田城内的一个刻印世家。他5岁习字,7岁刻字,1973年插队山区大洋乡,1980年回城当工人。这期间,他一直痴迷于篆刻,缺少印石,他竟掰断有机玻璃的牙刷柄来刻印。
治印必先明篆,他买来许多书法集子和篆刻图谱,一面研读临帖,一面挥毫奏刀。1993年4月,他进河南书法学院创作研究生班,师从著名书法家周俊杰先生。周先生看到黄景中的篆刻基本上沿袭清浙派的风格,具有较深的功底,在鼓励他保持这种特色时,又指出要一方面多临古代名印,一方面探考隽雅风格如何出新意。他努力按老师的要求去做,临结业前,他向老师呈上自己两方颇为满意的篆刻作品,周先生看后在印笺上批示: “两印均比以往有明显进步,白文尤佳,朱文二字可再大些,二印放在一起,视觉上白文大得多,朱文线条有些肉,缺少涩与刚劲意味。”他深感自己离老师要求还相差甚远,于是1994年底他又只身去青岛,参加由中国书协与中国书法进修学院举办的书法创作培训班,接受王镛、王澄、石开、李刚田、王冬龄等名师的指教,从而对篆刻理论与创作有了较系统的认识,同时自己的篆刻技艺也有了突飞猛进。
结束在青岛的培训后,他回到家里依然勤奋刻印,且不时把习作寄给老师评点。1997年正月,他的老师、著名篆刻家李刚田在他的习作上点评:拟白石(齐白石)得其天真,抚牧父(黄牧甫)得其妙思,学而能似,各造其微,难能可贵,然若能讨千家米煮成一锅粥,自家风格当从中出矣。老师言下之意就是要他博采众长,熔于一炉,形成自家风格。
天道酬勤结硕果。1998年,黄景中终于在中国书坛上崭露头角,他的篆刻作品入选第四届全国篆刻艺术展,书法作品获西泠印社首届国际书法篆刻作品优秀奖,入选兰亭奖牡丹杯新人奖;1999年,他的书法获第四届中国书法篆刻电视大赛优秀奖。进入新世纪后,他的篆刻作品在北京举办的迎接二十一世纪 “民族情”书画展上展出,荣获三等奖后被民族文化宫收藏。此后其篆刻作品又先后入展西泠印社首届中国书法大展、西泠印社第六届篆刻艺术评展、全国中青年篆刻家作品展、第二十回日本篆刻展、福建..日本篆刻展,还获得全国篆刻艺术展铜奖。书法作品也获得 “爱我中华弘扬国粹书法艺术世纪大展”一等奖、中国书法美术赴澳展铜奖、中国龙文化艺术节书画展银奖等。
黄景中入展首届兰亭奖的篆刻作品是四方朱文与二方白文,其中三方附有边款,朱文印 “万马奔腾”取晚清进士王福庵家法,下刀稳健,线条纤细如发,透发出金属般的力感,而文字造型平稳流丽,落落大方。其边款用冲刀刻出,字体规矩清秀。白文印 “司徒弘道,太史书年”又吸收清末著名篆刻家黄牧甫章法造诣的精髓,住重配字效果,不作残破,排列整齐,形成强烈的装饰美,部分结构参差组合,整个印面平正而奇险,精巧而拙朴,挺劲而秀逸。他的篆刻还广采博取,如白文印 “八闽艺风”就汲取齐白石的篆刻艺术,其刀痕线条一面光滑,一面毛燥,气势雄壮,猛烈苍劲。
黄景中精于篆刻,且能书真、草、行、篆等各种字体,尤擅于篆书,宗法吴昌硕,朴茂雄健。他入选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并获艺术奖的作品是自撰联句 “怃学古圣有彝铭可考,欣事先贤唯道德为师”,用金文写成,排列工整美观,线条纤细匀称,如铁画银钩,极具金石之味,联句两旁又各有两行汉简行书,以增添壮观气势。
著名书法家刘正成为黄景中作品选作序曰: “印宗秦汉乃因宋人金石之学,盛力推汉印,其间赵孟頫又大力倡导,终成明清流派。印学今人学明清者,终不能弃汉印也,虽然又文以时为大者,一代便有一代之艺术,又为学者所拟以成时风,岂又可厚非哉?景中先生每拟一时大家蔚为大观,庶几敢创必可名世矣。”景中的篆刻与书法艺术已日臻成熟,他加入了中国书法家协会,还获得莆田市人民政府授予的首届百花文艺奖一等奖。 (陈金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