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结束上海之行的前一个上午,秋风送爽,我来到心仪已久的四川北路“鲁迅公园”参观。
公园里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男男女女在嘹亮悦耳动听的录音伴奏下,跳起友谊舞、芭蕾舞、国际舞hellip;hellip;树荫下,一堆又一堆的人群有的在对栾,有的在打牌,有的唱戏、弹奏器乐,有的打羽毛球、放风筝hellip;hellip;一派祥和热闹的场面。但,我不顾及眼前那成群结队的集会活动,经自朝前奔去,穿过一层层绿荫幽道,踏过一片又一片草坪、来到鲁迅墓园。
陵园清一色的绿,方块形的篱笆将一尊鲁迅石雕像团团围住。鲁迅坐在一只藤椅子上,横眉怒目,鸟瞰前方,其姿态是那么轩然,精神是那么抖擞与激奋。正如他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状态。透出令人可敬的肖像看其内质,又是何等的坚强、挺朗,充满对黑暗社会的无比愤懑和激荡之情。鲁迅先生对万恶的旧社会深恶痛绝,对祖国和人民群众怀以无限的怜悯和诚挚的爱。我目不转睛地凝望着鲁迅先生雕像,便情不自禁地念起他的一首名诗: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闇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诗文以极其生动恳切的语调,表达对革命情怀的坦率表白,萌发出内心磅礴的爱国主义激情。甘愿以鲜血和生命来改变乾坤“风雨如磐”的现实,可见其铮铮的铁骨。
继续往后走去,一堵高高的石砌墙壁挡住我的眼睛,只见中间清晰地镌刻着“鲁迅先生之墓”字样,其字飘逸风神,气韵贯通,点画精当,字形稍有点往右倾斜,但不失重心的稳称,分明是一代领袖毛泽东亲笔题写的。墓园两边辟有凉亭或称长廊,整座陵园呈“介”字型结局,青松翠柏植于周围,象征着革命文学家精神万古常青。
就在鲁迅墓之东大约数百米,一座徽州建筑样式的粉墙黛瓦房屋,矗立于绿树鲜花丛中。屋宇前面有一片广场,屋子立面完全依照浙东或江南水乡一带的建筑,没有柱子,没有屋檐,一面光溜溜的高墙,中间开了个大门,左侧便是一座现代样式的双层楼,两座合二为一,中西合璧,中间用三个层次递增马头墙隔开,显得古朴又幽雅。雪白的高墙上为周恩来总理题写的“鲁迅纪念馆”竖式匾额。周的笔迹有点似鲁迅的手书,难怪两位都是绍兴周氏一族,殊不知有血统基因的因缘关系。如果我这一猜测成立的话,那么可以证明书法有着家族遗传性。
馆舍展厅主题“奔流艺苑”,展出大量的鲁迅照片资料、手稿、遗物等,用“新文字开山”、“新人造就者”、“文化播火人”、“精神界战士”、“华夏民族魂”等专题,真实再现了鲁迅先生博大精深的精神世界、思想领域以及他艰难曲折、多姿多彩的人生历程。
我又一次亲近这位大文豪,领略大师的艺术风采,品赏到文学巨擘的伟大创造与丰硕成果,可贵的革命精神与文学战斗的无限魅力。
右侧是“朝华文库”,为当代文学大师巴金亲笔题签。这里开辟有众多的作家、编辑家、翻译家和学者的遗物专库,例如陈望道、许广平、汪静之、冯雪峰、曹靖华、唐弢 、巴人、黄源、吴朗西、陈学昭、赵家璧、杜宣、力群、李霁野、张望、李桦、钱君匋、曹聚仁等知名学人。他们先前跟随鲁迅先生,或当秘书、编辑、记录,或者是同事、助手,或是好友,构成鲁迅战斗文学集体。他们的遗物、作品、书籍、遗像,展出现一代文学创作队伍——以笔代抢,投向黑暗社会,反动统治的心脏。发起成立“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团体,建设革命文学高楼大厦,构成精神战线的铜墙铁壁。
鲁迅的早年思想和文化成就的论文《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和《摩罗诗力说》等,影响了中国思想界和文化界。他的《狂人日子》成为中国短篇小说的光辉典范。
出了公园,往左拐进山荫路,来到鲁迅故居。这是一座普通的市民房屋,一堵小围墙,一个小天井,里面就是前后单间三层楼,简陋简朴。在这小角楼里,辟有客厅、厨房、卧室、书房、客房、贮藏室等。鲁迅先生曾经在这生活创作三年多时间,最后谢世于此。其间,他在这幢小楼里写作和编选了历史小说《故事新编》、《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且升亭杂文》等文集,翻译了《表》、《死魂灵》、《俄罗斯的童话》等外国文学作品,编印出版《木刻纪程》、《引玉集》等,编校出版了瞿秋白译文集《海上述林》上下卷。在此曾会见过瞿秋白、茅盾、冯雪峰和A·史沫特菜内山完造等中外著名人士。管理人员告诉我,鲁迅儿子周海婴今年在北京逝世,我听了骇然,周家名人辈出,代不乏人。
走出鲁迅故居,行走在街道上。我不禁的想起五年前去绍兴参观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等,其情景历历在目hellip;hellip;
鲁迅,一代民族精英,革命的大文豪。
鲁迅,华夏民族的骄傲,华夏精神的瑰宝。 (郭大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