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鉴,福建莆田人,1929年10月出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他曾多次在国内外举办画展,出版有《张金鉴画集》、《中国画的题画艺术》、《闽台历代国画鉴赏》、《中国美协会员精品系列.张金鉴专辑》、《岁月印记.张金鉴绘画作品选》等,曾受教育厅委托主编《师范学校美术教材》,参与主编《莆田历代书画选集》,其艺术成就斐然,名扬中外,个人传略被载入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国际知识界名人录》。
张金鉴年少时就对绘画有天生的爱好,在省立莆田中学(今莆田一中)念高二时就获得全校图画竞赛第一名,还在朱成淦老师的指导下走出校门写生。1948年他高中毕业考入私立上海美专学习西画,次年转考杭州国立艺专,入学一段时间后又被南京大学美术系录取为二年级插班生。1952年他毕业后曾任中学教师、报社美编,后长期执教于福州师范,1988年被省人民政府授予 “特级教师”,同时受聘为福州大学副教授,后荐为教授。
金鉴擅画人物、山水、花鸟,亦精素描、速写与水彩画。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他就开始临摹清代黄瘿瓢和近代李霞的古典人物画作品;五十年代他经常下厂下乡素描速写,练就了一手传神写照的本领,他曾经以记者身份采访过田汉、蒋兆和,并为之画像;六十年代,他曾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创作巨幅人物画《风展红旗如画》;七十年代则有《焦裕禄》、《试针》、《平凡的岗位》等反映现实的人物画作品见诸报端;八十年代后,他在探索黄瘿瓢以草书入画的美学风格方面进行全新的尝试,做到尊重传统又不囿于先贤笔墨,如他画的达摩,其袈裟线条洒脱,墨彩适度,而背景岩穴则行笔放纵恣肆,表现出一种虔诚面壁和宁静深沉的禅境,而他画的钟馗容貌兼施西画技法,身躯勾线神捷有力,墨色滋润凝重,显现出一股扶正祛邪的英风。1991年他在广州举办画展时广州美术学院院长胡一川亲临画展,观后就对金鉴说: “你走的路子是对的,画面给人有激情和生动的感受,我赞成适当吸取西画技法,挖掘潜力,不断创新。”
金鉴的山水画也并非是一味的临山摹水和图解自然,而是精巧用笔,大胆泼墨,其皴法完全脱胎于先师傅抱石,把大千世界的自然美与艺术绘画的形式美融为一体,如入选香港 “中国艺术大展”的《深山藏古寺》不但浓淡相宜,而且层次分明:近处是斜伸下来的松树枝干苍翠欲滴,几乎占据大半个画面,显出深山里古木参天的气势,淙淙流水汇成小溪,而远岫烟笼,深岩云锁。画家并没有画出山中古刹,但通过一寺僧沿着直达涧底的 “青云梯”下山汲水,道出古刹藏在 “云中不知处”的主题,可谓匠心独具。由于金鉴的山水画又揉入西画的明暗法,所以山石质地和构图的整体感都十分强烈,显得 “有笔有墨”。此外,如《春回大地》、《薄雾》、《江山揽胜》、《梦笔生花》等都堪称上乘之作。
金鉴的花鸟画同样是笔墨酣畅,别具一格,如《健羽横空》图中的雄鹰翱翔长空,极目四野,磅礴气势中透出一种催人奋进的浩然之气。
张金鉴是傅抱石大师的高足,他继承了傅老师的水墨画风,其画承古创新,以书入画,自出机抒,作品广流港澳台和东南亚诸国,这广阔的书画市场虽然能给他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但他却不为金钱所诱惑,不愿为此去大量拷贝、复制自己的作品,而是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走出国门,交流艺术,探索国画新法。近10多年来,他曾应邀出席在英国爱丁堡召开的 “第21届国际艺术交流大会”,展出画作和著作,参观伦敦、牛津、格拉斯科、达拉姆等七大城市的艺术馆、博物院、著名大学,也曾应邀出访泰、俄、日、意、奥、法、美等国进行文化交流,足迹遍及16个国家。他一面广交艺友,扩大视野,一面更新思路,勤画速写,创作出一大系列内容丰富的异国风情水墨画,被海内外传媒誉为 “画坛实力派”、 “文化交流使者”。
他笔下的异国风情水墨画题材丰富,技法多样,无论是描绘异域风光,还是描绘风土人情,都保持了重笔墨、求神韵、留空白、写意境、题落款、钤印章等中国画传统,同时又借鉴和吸取了西画技法,既增强画面上的色感、空间感、整体感和远观效果,又赋予作品浓烈的时代感和世界性,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中国画艺术风格。其代表作品有《爱丁堡大街》、《秋江教堂》、《苏格兰风笛手》、《历史博物馆中的蜡像》、《莫斯科印象》、《月光帆影》、《寒山古刹》等。
张金鉴艺海扬帆六十余载,他融西入中,笔随时进,而今年将耄耋,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坚持创作与著述。他还成立个人画室,建立个人网站,继续探索国画创新之路。他的艺术之树总是那么常青。 (陈金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