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求变创新 自成一体 ——记著名美术教授、国画家翁开恩
【发布日期:2011-12-15】 【来源:本站】 【阅读:次】

红篮盛福回娘家

翁开恩号竹啸庄人,1939年10月出生于莆田市秀屿区北高镇竹庄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理事,福建省画院、福州画院、福建省政协海云墨会、福州市政协书画院特聘画师,原福建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享受国务院特别津贴画家。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大型画展,被国内一些美术馆、纪念堂所收藏,也在日本、美国、加拿大、新加坡、菲律宾、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出。东南电视台、福建综艺台曾播放他的个人专题。他出版有《翁开恩画集gt;gt;、《翁开恩写生》、《翁开恩画辑》等。
翁开恩虽然主修人物画,然而他的山水画让人身临其境,仿佛游览于大自然中,画面上不管是飞泉流雾,还是幽谷松林,皆高雅清新,韵致超逸;而他的花鸟画同样是秀丽灵动,明润隽雅,尤其是他笔下的松鼠毛茸茸,活脱脱,倍受世人喜爱。他早期的作品以工笔人物画为主,如上世纪六十年代,工笔画《庆丰收》、《迎春图》被福建人民出版社作为单幅出版,工笔画《再见》、年画《女社员》、《以岛为家》参加第三届、第四届全国美展; 八十年代,工笔组画《第一百顶军帽》入选纪念建党六十周年全国美展,被中国美术绾收藏,工笔画《天上人间》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
他并没有满足已取得的成绩,1982年夏,他赴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研修。他翻开了中国绘画史,细细研究历代画家在画风上的师承与区别,在技法上的演变和完善。他又研究了近现代中国画大师的作品,发现大师们也在不断求新求变,他终于深刻领会到刘勰在《文心雕龙.通变篇》中所言的 “变则其久,通则不乏”,这就是说文艺创作要善于变化,即创新才能持久;善于变通,即继承才不会贫乏。所以他认为,中国画这门道,一不小心就会 “老化”乃至 “江郎才尽”,理当读懂传统和生活这两本书,同时吸取外来艺术、姐妹艺术精华,并不懈地进行艺术探索与创造,从而保持生生不息、经久不衰的生机和活力。在浙江美院,他细心揣摩浙派人物画既重造型又重笔墨技法精到表现的新风格,及不受具象束缚的意象造型观念,领悟其丰富的笔墨情趣和悠长的诗意韵味,从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深度和广度,体悟在继承传统中求蜕变,在借鉴外来艺术中图创新的艺术真谛。而诸名家教授的教育思想与治学精神也给他以启迪,并坚定了他在艺术上求变创新的理念。
他的绘画题材广泛,有取自现实生活的,有取自古代故事、传说诗歌的,也有来自民间题材的,可以说他是从古到今、从神到人、从高山流水到飞禽走兽无所不画,尤其是他的水墨人物画 “以书入画”,其线条律动,墨色韵润,章法奇拙,显得泼辣雄健、浑厚华滋,洒脱空灵。其款字粗细、浓淡、干湿,错落有致,与画面形成有机统一。整幅作品在神怡气静中,结合笔法的奔放和内敛,铸造出全新的艺术境界。其用笔纵横恣肆,用墨郁茂酣畅,设色别具一格。他还对人物写生情有独钟,面对不同的写生对象,他选择不同的笔墨构架和绘画语言进行意象造型。他写生的人物有焊工、农民、渔民、不同的女性及老爷子、老太太等形象,或用中锋浓墨,线中填色,或边勾线边上色,或用淡墨湛化,或用焦墨落笔,或用侧锋大刀阔斧, 无不表现出他对笔墨运用的驾驭能力。其笔下人物虽逸笔草草,却形神兼备,或纤秀或苍老或坚毅,千人千面,个性鲜明,内心情感、生活烙印皆跃然纸上。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艺术探索与追求,他的画风自成一体----凝重雄厚,严谨静谧,浑朴苍润。其作品融合了观察、哲理、情感、趣味诸元素,表现了画家鲜明的艺术个性。创作于2008年的《农家书屋》是他应省文联、省画院的 “改革开放30周年美术文献展”而创作的。为了塑造好当代农民爱科学、爱读书、求进步、求发展的新形象,他深入闽侯尚干镇洋中村采风。此巨幅三易其稿,以书本为画面进行组合,以书脊厚度为各画面之间隔,同时添加一些小书本,使画面有大小疏密的节奏变化,并在背后增画稻田,以点拨农家与丰收之含义。这是他探求艺术表现形式的一次创新突破,足见画家扎实的绘画功力、博大的知识结构,及对生活的深刻认识。
翁开恩学识渊博,生性豪爽,如今年逾七十,依然在用自己的画笔描绘精彩的人生和缤纷的生活。他也因高尚的人品和精美的画品受到人们的敬重。 (陈金狮)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