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出生成长于仙游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温建茂先生,谈及练习书法的初衷,他真诚地回忆道:“练习书法,我并无多少家学渊源关系。小时候,我伯父书法好,在村里颇受乡邻尊敬,人家都说他有学问水平高。后来自己读的书越来越多,逢年过节也要写写对联,就觉得练好书法也颇有必要。”怀着这种朴素的愿望,建茂先生对中国书法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和动力。发展到今天,自然演变成一种有意识的追求。十年如一日的墨池研习,他凭着聪明人做笨功夫的一股干劲,不断在书法艺术道路上寻求突破与创新,写出了颇具个人气质与风格的书法作品。如今的建茂先生,早已把书法当做一种高雅的精神追求和人生志趣。研练书法,成为他内心的一大需要。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丰富了他的人生,也让他的精神生活有了寄托和安顿。我想,这点对每个人而言都是格外重要的。
当笔者问及如何看待书法练习中的“临”字诀呢?建茂先生认为,学书必经“临摹”这一关。因为古人的一些经典作品是我们后人学习书法的艺术源头,也是今人无法企及的高峰。我们只有懂得从它们身上去汲取丰富的营养,转益多师,取法乎上,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才能有所成就。结合自身学书心得,他强调学习书法应当注意以一种书体为主,其它各家为补充,才能做到画面生动活泼,丰富多姿。回顾来路,他在大学期间,先学习柳、欧楷书作品,其中欧体他临摹学习了两年多。后来他专攻《张玄墓志》的魏碑写法,坦言受其影响较大,这点可从他今天的作品上得到明显印证。西周《散氏盘》、明清王铎、米芾等书法名家的作品都成为他案头学习的必备书。当我抬头端视建茂先生挂在办公室墙上的书法作品时,发现他的书法风格具有灵动飘逸、温文尔雅之意趣,又有俊迈朴茂、拙厚高古之境界,让人心动神驰,向往不已。已过不惑之年的建茂先生深懂“业精于勤而荒于嬉”之道理,“终日酿蜜身心劳”让他心生感慨,“但得蜜成甘众口”之志向又让建茂先生欲罢不能。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无数次地在灯下挥毫舞墨、一次次地咀嚼书法经典,孤独艰辛地跋涉在书艺之道上。
在谈到青少年如何练好书法这个话题时,温建茂先生强调的观点有三:首先练习书法的人要培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其次要走正确的路,找准方向,选好帖临好帖;最后练好书法还要加强人文修养、用文化做支撑,注意人文情怀的培养。他多次举例提及,《兰亭序》、《祭侄稿》和《寒食帖》三大行书,都是书家情思勃发、笔随意至、心手合一的神来之品,透过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触摸到王羲之等人一颗颗悲天悯人、炽热真诚的心灵。
建茂先生在许多场合都提到练习书法必须做到三个“必须”:写字必须有强烈的个人面目,临帖要深入,尽量与古代接轨,在用笔与技法上有所扬弃有所拓展;必须融入浓厚的个人感情,笔端饱含人文情怀;必须不断加强艺术素养,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我想,建茂先生就是这样站在一个高度来认识艺术人生这一话题,他找到了书法与人生之间的默契点。很显然,这点对于他在书法上不断取得新成就是十分关键的。
建茂先生深谙“得形体,不如得笔法,不如得气象”之艺术真谛,所以他既重视以古为师、临摹浸研、唯艺是取,又能够熔古铸今、融会贯通、自成一格。想此,刚过不惑之年的他居然“闯”出一条颇具个人气质特色的书艺之路来,显然是件不简单的事了! (霞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