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中国历史上的用人规律
【发布日期:2012-06-25】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后汉书》开始的历代《隐逸传》告诉人们,治世时选贤举能容易,人们不怕死,在廷议时被打得皮开肉绽,还感到很光荣,是什么“忠臣不怕死,怕死非忠臣”;乱世时则隐士多,许多人跑到深山老林研究学问去了,选贤举能难上加难。所以,所谓中国人有什么“官本位”,那完完全全是现代不学无术者流的胡编乱造!
所以治世时选贤举能容易,是因为天子有扭转乾坤之心,想做点事。例如618年唐朝建立。据《唐会要》卷83记载,“武德七年(624年)三月二十九日,始定均田赋税”。“凡天下丁男,给田一顷;笃疾废疾,给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若为户者,加二十亩。”而且“所授之田,十分之二分为世业,馀以为口分。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授之。口分则收入官,更以给人。”古时候中国是个农业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90%左右。实行均田制,让“耕者有其田”,那真是大快人心的事。所以,唐初开科取士,选贤举能容易,有许多人参加,而且大都成为了魏征式人物,勇挑时代重担,不负历史使命,结果是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先后出现。
所以乱世时选贤举能难,是因为那时社会矛盾激化,经济面临崩溃,天子“病重乱投医”,贤能者敬而远之。这是因为他们出来做官,意味着牺牲个人和家庭利益。用这些利益去换取社会的进步,那是有意义的;否则却是没有意义的。所以,乱世时隐士多,选贤举能难上加难。
960年宋朝建立,宋太祖赵匡胤不是做“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三大事,而是“杯酒释兵权”,封官许愿,后继者也是如此,结果80年后是“冗官”、“冗兵”,没有本事的人多。到了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出任宰相,终于提出了“抑侥幸”即不搞封官许愿、“精贡举”等决策。范仲淹虽然没有几个月就下去了,但是,他却像扁鹊那样,有起死回生之术。就那么几个月,宋仁宗头脑清醒了,下诏纠正错误,实行新政,改革考试制度等等。例如,进士考试旧时仅仅诗赋,新政则三场:“先策,次论,次诗赋”。后来这个制度成为了宋朝中期的既定方针政策,王安石任相时这样做,司马光任相时也这样做。嘉佑二年(1057年),宋仁宗“亲试举人。凡进士与殿试者,始皆免黜落”。从此,进士和殿试者有广泛的言论自由。所以,宋朝治世从庆历新政开始。天子有扭转乾坤之心,选贤举能也就容易了。到了后来,“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挺身而出,加入了宋朝中期的改革家队伍,把宋朝中期改革推向高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唐宋八大家,宋有六人,都是善于政论的大文豪。而且文艺成就比汉、唐更辉煌,称得上中国文艺复兴从庆历新政开始。
宋朝中期改革从庆历新政始,至靖康元年(1125年)蔡京病死途中止,长达82年。巴黎公社存在时间仅仅几十天,马克思就总结出许多历史经验。所以,这次换一种思维,学习马克思,对宋82年改革来一番研究,成果接踵而至,甚至还认为中国历史上也有文艺复兴,实在是太幸运了! (林劲松)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