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试谈抗元英雄陈文龙之母与“仲子” ——从《寄仲子》说起
【发布日期:2012-07-26】 【来源:本站】 【阅读:次】

三、理性思考:《事述》述事入情入理。
虽然“董文炳等为返其母与仲子梦雷归莆”一说几乎被绞杀,甚而被疑为文作是否伪作的非议节点,然而,冷静对待,不难发现其严竣的人性和理性:明知此论一出,拨乱反正,直击史书瑕疵,或许举世哗然,甚至要影响到自己声誉,那么当时的兴化府学教授,数年后明太祖四辅官兼太子宾客、国子监司业吴公为何冒大风险呢?只能是事实的支撑,良知 、执着、操守赋予的淡定!同时,一是元廷率兵高官董文炳等迎合上意潜在可能:文龙公八年内跃升至“位极人臣”、抗元的忠勇不屈,元主垂青其状元宰相、“会治民,不要钱”,是必然的 。“以母老子幼感动之”,势必曲意作一定妥协 。释放些重要家人作软化措施示恩乃属必要 。揣摩领导意图大抵可谓官场通则或潜规则 。为皇上罗致英才,岂不居功至伟?此又在可掌控之中:再擒何难?这是一 。二是存在《 寄仲子 》诗作流传的内在需求:家人同时在押,谆谆告诫警惕元廷阴谋,切磋鼓劲激励,勉其视死如归;这同时勉励仲子身体力行垂范 。三是对秘书少监张日起“诏lsquo;返其妻孥rsquo;”之说作历史性落实:1277年文龙公逝世期间的著作,当然无法即刻反映其妻孥准确去向 。事过百年,事实已经定格成型 。而作为里人的兴化府学教授劝学及为地方志撰写人物传的责任感,导致《事述》于1370年问世。1377年为玉湖陈氏族谱作《 序 》,反复表达对忠烈高度敬仰,彰扬贤哲的热忱,也进而满足后人渴望了解英烈后裔状况的崇拜心理;出于品质品格本能,秉笔直书,端正视听 。明太祖赏识事出有因。简单化情绪化非议《 事述 》很不可取 。四是反映事项更趋客观可信 。《 事述 》的完整意思是:“其家尽俘以去”,至福州,董文炳等“为返其母与仲子梦雷归莆,而系文龙等北行” 。与“返其妻孥”比较,分寸界定明,姿态目的清,可信度高。又与即使到维扬后的元廷若有新举措无任何矛盾之处 。
四、母在何方?福国夫人辨析寻踪。
当然,上述分析,解决了一个历史谜团,又延续了一个业己潜伏于史料之中的固有矛盾,即对文龙公母亲的记载存在一个需澄清之处:在目前可见史料记载中,伴着“有斯母,宜有是儿”的赞叹,也留下了一对矛盾:根据族谱记载,文龙公只有一母黄氏,累封为福国夫人;《八闽通志》则简笔记曰:“福国夫人林氏”(见下述全文) 。姓氏有二,但福国夫人分封于一家中的两个人,显然讲不通 。虽然,有的人(包括张日起。按:张日起乃是尊称,并非在专人传记中用语)将其变易为“太夫人”,可更显不伦不类 。那么,“返其母”之说,能否在史之所载的一个人 、两个姓氏应该但又不该成为两个人中,找到一个较为合乎情理的解释呢?这个积淀至今的历史之谜向来莫衷一是 。但“养母”说是对历史的篡改 。《事述》敲定当时的选项是:元右丞董文炳等见其母病重难愈,主要为讨好文龙公,耐性再做好事,遣留公之仲子作陪,曲笔称“返” 。实质上,母单独押留尼寺不管了勉强也算“返”(“夫人系福州尼寺中”)。 (未完待续)(里人)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