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李白也是外语高手
【发布日期:2012-12-17】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德国汉学家顾彬教授批评中国作家不会外语时,曾有人质问:难道李白会外语吗?顾彬教授的一些看法笔者不敢苟同,但说到外语,真不巧,李白还真会外语,且是高手。
在那个信息和出版渠道不畅的时代,文人除了参加考试,才华很难被辨别。冯梦龙记载的《李谪仙醉草吓蛮书》,让我们看到李白的出头是外语的缘故。当时有一番邦来使,用外语提交国书。大臣们蒙了:“此书皆是鸟兽之迹,臣等学识浅短,不识一字。”杨国忠一看,“双目如盲”,满朝文武,无一人认得,皇上龙颜大怒说:“敕限三日,无人识此番书,一概停俸;六日尤人,一概停职;九日无人,一概问罪。别选贤良,并扶社稷。”
在贺知章推荐下,朝廷找到了李白。李白果然才学过人,将来使的文书,流利地翻译成了唐代的普通话。原来是个渤海小国,要挑战唐朝。当时朝廷上下,主战主和说法不一,吵得热闹。李白既不主战,也不主和,竟用三寸不烂之舌,以番文回复,把个番使吓得面如土色,愣是让番邦从此岁岁来朝,年年进贡。此佳话,真可谓一纸贤于十万师,李白也从此过上了优裕的生活。大诗人、大翻译家李白即便退隐江湖后,还有皇上给的牌子,“逢坊吃酒,遇库支钱,府给千贯,县给五百贯”。这么一比,刘绍棠用稿费买四合院算得了什么?
李白表面上看似闲散之人,号称“一生好酒,不求仕进,志欲邀游四海,看尽天下名山,尝遍天下美酒”。可隐隐中觉得这不是个事,时常怀疑着人生,“我辈其实蓬蒿人?”他甚至有意结交韩荆州,“生不用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对方并不买帐。他还拉帮结派,搞“饮中八仙”,互相吹捧,形成文化小圈子。
但这一切似乎都没太大作用。到湖州喝酒,湖州司马建议他去长安发展。他原来无意科举,因“免受盲试官之气”,这是文人常见毛病,想发达,治国安邦,但性情孤傲复杂,怕受失败打击,故纵情山水、美酒。他内心觉得自己“配享文庙”,却怕世人有眼无珠,因此借酒浇愁,怀才不遇。到了长安去考试,考官为杨国忠和高力士。杨国忠在李白卷子上留言说:“这样的书生,只好与我磨墨。”高力士道:“磨墨也下中,只好与我着袜脱靴。”喝令将李白推抢出去。李白就好比是一个小地方的文艺青年,自己觉得才高八斗,太白星下凡,谁知到了长安,什么也不是,无端被辱,情何以堪?后来之所以出了恶气,杨国忠给他磨墨,让高力士给他捧靴,皆因学好了外语,遇到了一个重要的人生机遇。
我们不知道李白这外语是怎么学的,可能和他早年在碎叶城的童年经历有关。有学者说是契丹文字,但契丹和唐朝交往、交恶并不少,其文字唐代应该有人认得。冯梦龙说,冒犯的是靠近“高丽”的某渤海小国。看来李白应是个小语种的专家。吉林学者王松林说渤海国在而今东北,“天书”是用原始森林文字写就的。他的依据是一本叫《渤海朝唐演义》的书。此书记载,李白常跟渤海国的留学生交流,学到了渤海的文字。 (新月)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