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鲤鱼史话
【发布日期:2012-12-18】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在中国的鱼类中,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重视者,鲤鱼是比较突出的一种,例如“鲤鱼跳龙门”之古代传说,宋代陆佃《埤雅》解释为:“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鱼然。”
正因古人对鲤鱼的神奇传说,后来被人们用于比喻为考科举者的“中举”,或指某人升官,或比喻为“逆流而进”、“奋发向上”,或者指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取得胜利成果等等。
中国古人看重鲤鱼,还可举出一则有力佐证:
孔子十九岁成婚,次年,其妻生了一个儿子,鲁国君主鲁昭公得悉后,特派人以鲤鱼赠送孔子表示祝贺。孔子收到赠礼后,为儿子取名“鲤”,全名为孔鲤,字“伯鱼”,此事见载于《孔子家语》。
鲤鱼自古以来即生存繁衍于淡水江河湖泊之中,两千多年前,《诗经·衡门》里载有“岂其食鱼,必河之鲤”的诗句,表明中国人民食用鲤鱼,历史久远。
鲤鱼的得名来自《本草纲目》引前人所述,认为鲤鱼的鳞上有十字纹理,“理”字的“王”字偏旁被“鱼”字取代,而成为“鲤”。
在中国历史上,鲤鱼还衍生了一些文化内涵和趣闻。《论语·季氏》有“鲤趋而过庭”的记载,是说孔子的儿子孔鲤,在家里经过中庭时遇见父亲,孔子教育孔鲤须学诗、学礼,后来由此而衍生的“鲤庭”一词,成为儿子接受父训的典故。
“鲤书”一词,也是古代衍生于鲤鱼的实例。据载,古人写信给家人或友人,有一种做法是把信放入鲤鱼腹内连同传送。汉代蔡邕《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诗中的“尺素书”即是书信,因藏在鲤鱼腹中,所以称为“鲤书”或“鱼书”。
元代萨都喇《送王伯循御史》:“曲江水发愿相忆,莫遣鲤鱼音信稀。”诗中更明确地写出了鲤鱼和音信的密切关系。
此外,由于“鲤”和“利”读音相同,中国自古以来,人们把鲤鱼视为吉利、吉祥的象征,有的饰物以鲤鱼形象制作,喜庆、新年时摆设鲤鱼、画鲤鱼年画或贴鲤鱼图案剪纸等。至于除夕、新年餐宴备办鲤鱼菜肴,则寓意为“年年有余”。
在唐代,鲤鱼还有一则趣闻:因“鲤”和“李”读音相同,唐玄宗李隆基力行“避讳”,在执政第三年和十九年,两次颁布诏令,鲤鱼改称“赤鯶公”,不准人们吃鲤鱼,禁止捕捉鲤鱼,渔民若捕获鲤鱼必须放生,违禁而出卖鲤鱼者将处以拷打六十板的“杖刑”。
之所以颁布上述禁令,是因为“吃鲤”、“捕鲤”、“卖鲤”,谐音为“吃李”、“捕李”、“卖李”,在朝廷看来,无异于对唐朝李姓皇帝犯了逆反与诅咒之罪。
对此,唐代担任过多种官职的段成式,在所撰《酉阳杂俎》中就曾写道:“国朝律:取得鲤鱼即宜放,仍不得吃,号赤鯶公。卖者杖六十,言鲤为李也。”
虽然,唐玄宗颁布上述禁令,但当时全国信息不畅通,很多百姓可能并不知晓;此外,各地政府对民间的管制也不可能十分严密,所以社会上对捕鲤和食鲤的禁令并未完全遵行。
唐代诗人王维在十六岁时就品味过脍鲤鱼:“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洛阳女儿行》)处于朝廷严禁捕鲤和食鲤年代的王维,不仅照样食鲤,并且还赋诗吟咏,实在有趣。(浅水)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