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年片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载,贺年片起源于西汉,因汉无纸,故竹木削成条刺,写上姓名、籍贯和身份,用于拜会他人时互通名姓,故叫“名刺”或“名谒”。东汉时以纸代木,叫“名纸”。到了隋朝叫“贺年帖”,用梅花签纸裁成二寸宽、三寸长的长方形卡签,上端写受片人名字,下端署贺者姓名,中间写“恭贺新禧”等字样。
从宋朝开始,贺年片日渐风靡。南宋周密在《癸亥杂识》中云:“节序多贺之礼,门投帖,也有帖到人不到者,不能亲至者,再以束刺签名于之。使一仆遍投之,俗以为常。”相传宋代画家李嵩作的《岁朝图》,就是描绘新年之际主人在院内迎客饮酒,童子接帖迎候景象的。到了明代,赠“贺年片”之风更为盛行。明代文徵明《元日书事效刘村》诗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诗中描绘的即为新年互赠贺年片的情景。清朝康熙年间,又流行红色硬纸的贺年片了,因为红色有喜庆、吉祥之意,清人称之为“红单”。如果不亲自送去而派人送去的,称作“飞帖”,有些阔绰人家将拜年贴子放在小木匣中送去,又称“拜匣”,以示庄重。
欧美的贺年片叫做“圣诞咭”,起源于英国。相传女王维多利亚和太子阿尔拔在伦敦蕴莎堡举办庆祝圣诞节盛会,发出写有贺词的柬帖,邀请王族儿童进宫过节,据说这种圣诞卡为西方最早的贺年片。1843年,英国艺术家约翰·霍斯利设计印制了一千多张圣诞咭,在伦敦街头出售,贺年卡在欧美逐渐流行起来。此后,美国总统任满离职那年的圣诞节,按惯例要发送亲笔签名的贺年卡。1980年,卡特总统离任前,创下了签发12万张贺年卡的纪录,超过了历届前任总统所签发的总和。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贺年片的式样不断翻新,内容更加新颖,印制更为精美,由以往的“恭贺新禧”之类的祝词,发展为名胜古迹、花鸟虫鱼、戏曲杂技等多种题材,图案也出现了绘画、摄影、木刻、剪纸等,美不胜收,甚至还出现了立体画贺年卡、音乐贺年卡、计时贺年卡、声光电贺年卡,打开它,一幅精美的图案、一段轻快的音乐或一句深情的祝福,从贺卡里缓缓地流淌出来,令人无不感到亲情和友情的温馨。 (黄建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