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绝唱千古又重现 ——从莆仙戏《团圆之后》谈起
【发布日期:2013-01-22】 【来源:本站】 【阅读:次】

莆仙戏是福建省古老剧种之一,流行于古称兴化的莆田、仙游二县及闽中、闽南的兴化方言地区。其戏班足迹遍及福州、厦门、晋江、龙溪、三明等地市,也曾到过马来亚、菲律宾、泰国、新加坡等华侨聚居的东南亚国家演出,深受海外华侨的欢迎。
沧海桑田,莆仙戏几经兴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莆仙史也就是一部莆仙戏的保护史和传承史。莆仙戏在长期的创造发展中始终没有被时代抛弃,并且不断改造,不断渗入其艺术肌体,成为历代时尚艺术。1957年,陈仁鉴偶得民间剧本《施天文》,他认为,原戏宣扬的是封建礼教,决定改变艺术表现形式。于是,他以神来之笔,将这出戏改编为《团圆之后》。《团圆之后》说的是,施佾生高中状元回到家中,正是他和柳氏新婚之日,再加上皇帝恩准为其母叶氏建造贞节牌楼,施家三喜临门。但是激烈的矛盾冲突开始了,原来叶氏和表兄郑司成从小青梅竹马感情甚笃,只因叶氏父兄嫌穷爱富,棒打鸳鸯,叶氏被强嫁施家,但两人藕断丝连。状元妻柳氏无意间撞破隐情,叶氏见隐私已露,无颜见人含恨自尽。最后施佾生和郑司成饮了毒酒,柳氏撞墙而死。贞节楼埋葬了施氏一家,封建礼教成了罪恶滔天的刽子手。
1957年,仙游县鲤声剧团排演《团圆之后》,在福州首次汇报演出获得成功。鲤声剧团凭借手、眼、身、法、步及唱、念、做、打,扎实的演戏的基本功,博取了无数观众的欣赏和崇拜。全剧或悲愤满腔,或恬淡自适,或情丝悠悠,不同的情愫,演绎出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故事;或长笛飘渺,或竖琴轻柔,或古筝婉转,或二胡凄美,都让人于悠扬的艺术作品中感受到了那份悲情的清丽与神秘。看了该剧,心中就仿佛压上了块石头,而且石头越来越大,直至让人喘不过气,简直是沉重压抑之极,即使是戏完之后外面阳光灿烂,暑气未消,但犹觉寒气袭人,朦朦胧胧之中,令人震撼的颇似希腊悲剧所带给人们的强烈感受。历史的凝重,生死的诀别,千古的柔情。生离死别凭谁吊?水逝云飞感自伤。任它春去秋淡,终归是黄土一抔哀艳情绵绵。天何不长晴?月何不长圆?天也悠悠,地也悠悠,问人间何物天长地久?最后的余音,留在心的深处;一滴眼泪,滚烫银盅之酒。柳氏用自己最后的一刻,给世人一份惊心动魄,也给世人一份久远的感叹。聚散依稀人变迁,绝唱千古又重现。滚滚长江东逝水,融入如烟的历史,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荡尽万载豪杰英雄,涤荡不去的铭心刻骨的千古柔情!
此后,《团圆之后》成为鲤声剧团的“重头戏”,每到一地演出,都大受欢迎。1959年,鲤声剧团在中南海演出庆祝新中国十周年国庆献礼剧目《团圆之后》,震动了全国文化界,当时的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陈毅元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上台热烈祝贺,与鲤声剧团的演职员合影留念。1960年,《团圆之后》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
1979年,莆仙戏《春草闯堂》进京为国庆三十周年献演,因为该剧能够以其深刻的思想意蕴,妙趣横生的喜剧情节,古朴独特的表演形式,格外引人注目,赢得行家里手和普通观众的一致好评,再次饮誉九州戏苑,获得创作与演出一等奖。莆仙戏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复活,《新亭泪》、《晋宫寒月》、《鸭仔丑小传》和经典折子戏《百花亭》、《双条汉》、《春草闯堂》第三场(抬轿过场)等,于1986年上京,向全国、向世界全面展示“唯一全面保留宋元南戏遗响的古老剧种”的风采和古老而常新的生命力。2006年,莆仙戏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家传耕读乘闲时扮作生旦净丑;戏做君相结局后仍是土农工商。如今,莆仙戏走进了乡村的每一个角落,“菩萨戏”成为传承莆仙戏的重要载体。保护莆仙戏这一唯一全面保留宋元南戏遗响的古老剧种,是莆仙人民的期待! (何清平)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