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年”(春节)在国人心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这与年的形成有直接的关联。年,其实是一个时间概念,也就是说,年,是一个“时序”。我国是一个农耕大国,在远古时期,古代的劳动人民通过对地球的运转和星辰变化的观察,把一年分成四季,又把四季分成二十四节气,为的是很好地掌握季节气候和环境,以便耕作,于是经过不断的摸索和总结,最后把庄稼的丰收定为“年”。所以古人说“万物皆熟为有年”。甲古文中的“年”是一个耷拉着头的谷穗。《蒙古秘史》则称“一草”为“一年”,也就是说,青草一绿一黄为“年”。所以年是作为农耕文化大国的人们对自然观察的时间概念。
但是,在远古时期,人们认为丰收并不是人创造的,而是神给予的。所以在我国的夏朝,春天农民种地时往往把种子拌上肉一块种下去,以敬土神。这时候,每到“丰收”到来的时候就要举行祭祀,又叫“腊祭”。祭祀天神、地神、土神、风神、雨神等等,以感谢这些自然神灵给人间带来了丰收。这是年最初的意义,同时企求自然风调雨顺给人类带来丰收也成为所有生命的愿望,也使中国的年具有了具体而又丰富的文化内涵。
人类经过漫长的自然图腾阶段,渐渐地发现,能给人类带来丰收的除了土地、龙王、天神、地神、风神、雨神外,还有爷爷、奶奶和自己的爹娘。于是大约是在我国封建社会初期,人类对“年”的祭祀除了自然神灵之外,又加进了对自己的“祖先”的祭祀和纪念。特别是祭年时往往家家都把家谱悬挂上,面对祖先,表达自己的怀念和敬畏之情。这时候,人类祭年的心理和观念其实已悄然发生了重大变化。人在“年”的自然图腾中加入了对祖先的纪念,这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大进步,是社会递进和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性历程,一种“知恩”必报的情感和生命传承的情感品质,开始被认知并传承下来,成为年的主要内容,也使得年越来越充实,并更加地具体化和程序化。
由于人们以农耕和生存为本,年的程序化过程逐渐地融汇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年成了一个汇聚综合文化的复合体,它把人们生活的主体情感和社会思想的道德观念以时间的时段凝聚起来,使年成为展示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的重要复合遗产。它是一个节日,但又是一个特殊的节日。它不是清明节,但却有着同清明相近的慎终追远的内容;它不是端午节,但却有着同端午相近的糊棚扫房土的习惯;它不是中秋节,但却有着同中秋一样的汇聚族人,合家团圆的内容。当然春节有着自己独立的形式和内涵,那就是“感恩”。感谢那些为了这种丰收所付出的先人、亲人;感谢那些为了社会的平安和生活的吉祥与幸福所付出努力的人。这使得我们的中国年——我们的春节具有了一个非常具体而又鲜明的主题:知恩必报,有德必崇。
年,是中国民间最重要的文化舞台,也是一个非常丰富多彩、色彩绚丽的文化平台。以文化过年,以传统过年,以知识过年,这才是我们中国人的“日子”。 (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