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中国民间风俗的十二生肖,今年正好轮值到“蛇年”。趁着蛇年来临之际,与大家谈些有关蛇的故事、传说,迎接蛇年的到来。
传统上人们对蛇的看法,好坏全有,而蛇本身表现于人类面前的也有善良和凶狠的两面。普遍流传的蛇向人类报恩,以大珠赠隋侯,所谓“灵蛇之珠”的故事,也留给后人对蛇类的良好印象。又如以蟒(蛇之大者)作图案所绣成的蟒袍蟒衣,其身价仅次于皇帝独有龙袍龙饰,这亦是属于对蛇有好的印象。
韩愈的《祭鳄鱼文》中,把蛇喻为害民的官吏,所谓:“罔绳擉刃,以除虫蛇恶物;为民害者,驱而出之四海外”,以后也有人以“蛇蝎美人”,形容美貌女性但含有姣丽蛊毒的意味,成为有关蛇的另一种譬喻。
由于蛇所表现的凶狠,使人也产生了畏惧感,所以民间流传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谚语。 但,相反的,蛇也有驯顺可爱的一面,喜欢玩蛇或以弄蛇为职业的,能使蛇类隐其凶狠本性,所以在过去中国和印度都有以乐器引蛇的技术。
许多地方可以直接或间接看到和蛇有关的资料,例如中国古器物器形装饰花纹与铭文中有所谓“长蛇文”或“短蛇文”。柳宗元写《捕蛇者说》,假借捕蛇者的自白,形容人民受尽税吏的困扰,被赋税束缚得喘不过气来,而引用孔子的“苛政猛如虎”的话,作为结论。柳宗元借题发挥,正如后来刘基写《卖柑者言》,皆用以讽世。
总之,人与蛇之间的关系,并不因为对它存有畏惧感,而有逊于其他生肖所配属的动物。至于由蛇引起的故事也很多,流传最广也最久的,应该算是《白蛇传》中的白蛇与许仙,这是充满了理智与感情的神话爱情剧,故事发生于西湖,也终局于西湖。这一段故事过去见于记载的小说、话本、弹词、传奇、杂剧,几乎已是家喻户晓,后来发展为地方戏剧,直到现在,仍流传不衰。
谈到中国古代蛇的传说和神话,便不能不谈记载古代神话极多的《山海经》。《山海经》大约成书于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宝库,记载了许多神话传说较初的原型,而蛇便是经常出现在这些神话传说中,它有时是神话故事中的主角,有时是巫神身上的配件,有时某些神本身就是蛇形,如高耸奇险的西岳华山,飞禽鸟兽都无法生存,但相传山中栖息着一种名叫“肥遗”的蛇,它的身上长了六只脚,四只翅膀,只要它一出现天下就会发生大旱灾。这种名叫肥遗的蛇,也出现在北部山区的浑夕山中,但它的形体,据说是一个蛇头下长着两条蛇身,一旦出现也同样会发生旱灾。另外北部錞于母逢山,传说住着一种会叫的大蛇,声音如牛哞一般,蛇头赤红色,全身布满白色的鳞片;中部的鲜山,也有一种会叫的鸣蛇,声音像声磬一样清脆,有四只翅膀,会飞,这两种蛇出没时,也都会带来旱象。
除了怪蛇之外,《山海经》中许多的神,都是人面蛇身的造形;如北部山脉受祀的山神中,头二列山脉的山神,都是人面蛇身,第三列山脉中的十位山神,虽然身如猪豕八足,却有一条蛇尾。有些学者认为这些传说中的山神形状,或许是古代图腾信仰孑遗。
其次,被大禹杀死的共工氏之臣相繇(相柳),传说他有一条极长的蛇身,盘成环状,上面长了九个脑袋,向九座山上找食物吃,凡是他喷气栖止之处,都成为沼泽地,空气中弥漫着辛辣的苦味,所有的飞禽走兽都无法再居住。而他被大禹杀了之后,血流遍野,腥臭满地,五谷便再也无法生长。
蛇在《山海经》中也常是巫神重要的配件,有些山神身上经常都有蛇相伴。
古代中国人的地理观念以为天圆地方,四方各有一神,东方之神是句芒,西方之神是蓐收,南方之神为祝融,北方之神乃禺疆,这些神的座骑,非龙即蛇;句芒、祝融都是驾着两条龙,蓐收则除驾二龙之外,左耳上还挂着一条蛇,禺疆长得人面鸟身,耳上、脚下各有二条青蛇,禺疆既是北方之神,也是北海之神,山海经中的海神,也都配带着蛇,如东海之神禺豸虎,是禺疆之父,他的模样是身上悬二条黄蛇,脚踏两条黄蛇;西海之神弇兹,长得人面鸟身,身上挂着两条青蛇,座骑则是两条赤蛇。
《山海经》中有关蛇的神话记载都极为简单,但这些神话和传说的来源,起因及其与先民生活、宗教信仰的关系,对廿一世纪的我们来说,却仍是神秘而难解的。 (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