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古街,上了年纪、熟知莆田人事的都知道,“街面青石板坑坑洼洼,两侧木铺面歪歪斜斜,旮旯土坯墙斑斑驳驳,街旁三门井张着三个黑洞洞的大嘴巴”,这些似乎构成了古街最鲜明的特征;“铁皮店、戏装铺、染料坊、香烛庄hellip;hellip;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做豆腐、炸油条、包春卷、卖粽子hellip;hellip;各种叫卖声混合嘈杂。”用这段对称的文字来表达似乎再恰当不过,字里行间其热闹程度由此可见一斑。不愧为几百年的商业老街!几百年的商业老街依靠得天独厚地理位置延续着几百年的繁华与盛况,由此,古街顺理成章成为莆田“老城区”的代名词。
莆田的古街有县巷、大路、庙前、后街、衙后、坊巷6条老街巷。每条古街都有一段历史,每条古街都有一个故事,每条古街都能投射出老莆田的影子,它们都曾在莆田历史上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据悉,县巷与大路街就像两朵平行的古街“姐妹花”,今天的县巷是“古玩字画一条街”,今天的大路街是“鞋服一条街”。因两处之繁华之热闹,早期成为老莆田人进城购物必到之处,盛况有如现在的正荣时代广场、文献步行街、金鼎广场和万达广场,当时的人们,不知可曾有过“没到古街就算是没到城里”之感慨?
古街背面的古厝皆为传统民居,属于悬山顶土木结构。古厝全是坐北朝南,室内一进一个天井,多进则多个天井,富裕人家则会外加东西两列护厝及内外大埕。房屋型式通常为“三间厢、四目厅、五间厢、七间厢、九间厢”不等,全视主人地位、财力而论,族人通常聚族而居,连在一起,便于照应。建筑群中,不少建筑为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这些民居代表着莆田早期传统的建筑风格。但这里可不是一片普通的老房子,这里汇集了不少莆田历史名人故居,有明朝时期的“状元埕”,有清康熙年间的彭鹏故居,有陕甘总督林扬祖故居,还有莆田近现代名人郭风等人的故居。这里面文化内涵丰富,有古井,有胭脂砖,有美人靠,有卷书墙头,有格扇窗,有照墙,有雀替雕饰,有拼木花格窗棂。可以说,整个古建筑群都充满着“莆田遗风”。要想了解莆田历史文化名人身后的文化底蕴,可前往实地感受一探究竟。
古街连着古谯楼。古谯楼莆田人众人皆知,酷似缩小版天安门城楼,不过,古谯楼比天安门早建几百年。记得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人戏说乡下老婆婆没见过世面,指着古谯楼说,这就是“天安门”,无伤大雅的笑话,成为乡下人茶余饭后的佐料。古谯楼与古厝一样坐北朝南,它的身后就是旧衙门,它是古时“兴化府”的子城门,是古时“兴化府”的象征。它的形象植入莆田人的记忆,成为老莆田首当其冲的标志性建筑,它在老莆田人心目中的形象是至高无上的。不久前古谯楼修葺一新,刷了新漆,可谓大放异彩,外墙的红漆油光锃亮,红色墙体非常耀眼,墙体标语赫然醒目。古谯楼与古街连成一体,遥相呼应,也是一位莆田历史的见证人。
为了更好地保护传统文化,着力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2011年11月,荔城区政府、财政部门果断地对县巷等6条历史文化古街进行保护性修缮,想以最大限度保护街区建筑遗产、保持传统街巷格局。如今,修缮后的古街路面旧貌换新颜,路宽了,亮堂了,交通便捷了。路旁仿古灯具让人自然而然联想到古街的过去。下一步,有关部门打算巧妙引入莆田的一些名特优传统产品和商号,县巷或将深入建设“古玩字画一条街”,将县巷与大路中间地块通过传统民居的修缮与复原、景观塑造,再现“莆田明清士大夫”大宅历史风貌,规划定位为“传统生活体验区”。县巷与大路之间将作为“传统古家具展示”、“雕刻展示”、“书画艺术展示”、“名人蜡像”、“休闲会馆”等等。古街路面见采取“修旧如故”做法,保留明清时代的特色,力争打造成莆田版的“三坊七巷”。闻此,倍感兴奋,一座城市的确需要传承厚重的文化底蕴,才可持续发展,才会散发恒久的魅力。 (建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