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寅,全唐诗为徐夤,字昭梦,今莆田市城厢区龙桥街道办事处延寿村人。他的祖上为避安史之乱举家南迁莆田。徐寅出生时已家道中落,其诗云:“岁计悬僧债,科名负国恩”。他少而好学,年轻时就拜读了莆田前辈名人欧阳詹、林藻、林蕴等人的诗文,又结识涵江黄巷的黄璞、黄滔两兄弟。在出仕前他就遍游福建名山大川,并接触下层人民,了解他们的疾苦。因此,他早年就写了许多诗赋,有赞颂祖国锦绣河山的,有同情人民疾苦的,显露了横溢的才华,享有诗名。
长大后他“博通经史,尤长于骈语律赋”,所写的《人生几何赋》被时人竞相传抄,“长安纸价为高三日”。早年所作《斩蛇剑》、《御沟水》等,远传至朝鲜、日本等国,那里的人以金书列为屏障。然而,他却屡举进士不第,到了唐乾宁元年(894年)才得中进士,此时他已两鬓皆白。当时唐王朝已进入末年,中央权力削弱,藩镇割据,天下大乱,政治黑暗,官场腐败。徐寅关心国家大事,他写了《明妃》一诗:“不用牵心恨画工,帝家无策及边戎。香魂若得升明月,夜夜还应照汉官。”诗中表达了自己忧国的心境和希望国家统一安宁的心态。梁开平元年(907年)再试进士,中第一名,成为福建历史上第一个状元。因梁太祖要他把《人生几何赋》中“三皇五帝,不死何归”句改写,徐寅答“臣宁无官,赋不可改”,梁太祖就取消了他的状元,徐寅拂袖南归。
福建当时是闽王王审知当政,他欣赏徐寅为人正直,学识渊博,邀请他商讨治闽大事,礼聘他入幕,授秘书省正字。徐寅提出“轻徭薄敛,抚民休息”之策,协助王审知修长乐海堤,建十个斗门,旱可蓄水,涝可泄洪,灌溉千亩良田,粮食丰收,民心安定。自此,八闽大地积极兴修水利,漳、泉等地仓廪盈实。
徐寅身处乱世,厌恶黑暗的官场,就萌生回乡之心。回到家乡莆田延寿村后,隐居在延寿溪畔。他时而游山川,时而泛舟绶溪垂钓,过着悠闲的生活,写了不少的诗文。如《偶题》:“赋就长安振大名,斩蛇功与乐天争。归来延寿溪头坐,终日无人问一声。”以及《游绶溪》:“轻航数点千峰碧,水接云山四面遥。晴日彩霞红蔼蔼,晚天江树绿迢迢。清波玉浪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延寿村位于九华山下,绶溪蜿蜒而过,青山绿水,令人心旷神怡。徐寅萌发了建筑一座藏书楼想法,好让莆仙学子有一个好去处。于是,倾注所有积蓄在延寿桥头南侧建了一座书楼,书楼建成后又亲题“延寿万卷书楼”匾额,藏书达万卷。书楼不仅借书给学子阅读,还定期举行讲学,书楼遂成书院前身,在历史上赢得了“壶公山下千钟粟,延寿桥头万卷书”的美称。可见徐寅对莆仙教育文化发展功不可没。
徐寅死后葬在常太北神山。他的后人八世孙徐铎也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高中状元,其兄徐锐也同登进士,当年的仙游枫亭薛奕亦中武状元,宋神宗龙颜大悦,赞道:“一方文武魁天下,四海英雄入毂中。”
在唐代福建文坛上,徐寅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在晚唐诗坛上,徐寅也占有一席之地。《全唐诗》收录他的诗262首;《全唐赋》收入他的赋27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论他的赋“句雕字琢,不出当时程式之格,而刻意锻炼,时多秀句。” 并收入《徐正字诗赋》二卷,收赋8首,收诗368首;他还著有《钓矶文集》、《探龙集》、《雅道机要》等书。他的赋诗被雅称为“锦绣堆”,可见徐寅在赋、诗方面成就之大,同时也为刚刚崛起的唐代莆田文化做出重要的贡献。 (陈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