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扇面中的文人情结
【发布日期:2013-09-24】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折扇可开可合,卷舒自如。自古以来,书画家都喜欢在扇面上写诗作画,馈赠亲朋好友,同时扇子也是切磋技艺、相互求教的艺术交流品。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扇子的国家,并逐渐传入日本和欧洲的许多国家。扇子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出现插在马车上遮日挡雨的“扇汗”。扇面画更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品,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三国时,曹操就请杨修为其画扇。到了唐代画扇之风盛行,宋代宫廷画家更是画扇成风,折扇是北宋宣和年间由日本传入中国的,至明代已风行天下,并开始了在扇子上题诗绘画。
扇面书画使得扇子升华为另一种艺术形式,为历代收藏家、文人墨客所珍爱。扇面书画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为后人留下丰富多彩的墨宝和艺术珍品。现存于上海博物馆的明代谢缙所绘的《汀树钩船图》,是传世的明代最早一幅扇面画。文人墨客精于此道者灿若繁星。明、清时期的扇面画就高度反映了这个领域的艺术成就:明清时期的沈周、文征明,以及“四王”、“扬州八怪”等都喜爱在扇上挥毫泼墨,成就了一件件名贵的鉴赏艺术品。及至民国、近现代,扇画达到了一个高潮,齐白石、徐悲鸿、朱纪瞻、张大千、陆俨少等都是画扇画的艺术大师,扇面画更是丰富多彩,其中不乏超绝脱俗的佳作。
就扇面画艺术含量来分析,扇面画的创作难度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折扇。扇面虽然尺幅不大,但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延伸感,特别是山水画,往往咫尺千里、小中见大。画家在构图布局时必须考虑在特定的空间范围里安排画面,精巧布局,只有这样,才能够匠心独具,笔随意转,化有限为无限,创造出富有魅力的形象和意境,所以是一种独具一格的书画形式。
扇面画作为中国书画的一个特殊形式,画与字是分不开的,常常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扇子的风行,便在它的宜书宜画。宋元以后书画家更乐于在其上题诗作画,这是和他们追求一种山林的气韵息息相关的。那时的扇子画,大多以山水画居多。这种情况到了清代就更是蔚为大观。明代马清丘的《山水扇》,画中山重水复,云雾缭绕,茂树成林,茅屋隐现。题诗云:“解绶归桑梓,探奇卧白云。”他的归隐思想,可以从苍润空朦的笔触间领略一二。
扇面画的风行从其侧面透露出中国画和中国文学的精神,即对山林的向往和依赖。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山水钟灵毓秀、造化神奇,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总是投身于自然山水之中,愉悦性情,或从中寻找精神寄托。“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而把山水画直接涂抹在折扇上,不就成了可以随身携带的山水了吗?一扇在手,安置有情,时时展合,即可慰藉癖好。在工业化社会生产加剧,人离自然愈远的时候,扇面画恐怕更有它独在的意义了。
中国的文人,当然也包括画家在内,似乎与山水、自然有着特别的情结,这是一种永远无法割舍的情愫。他们大多经历过“学而优则仕,仕不达则隐”的人生历程,其生命底层总是积淀着一种难以排遣的困顿和忧愤,于是他们殷切渴望去与林泉为伍,抛开世事纷扰,发现人生的真谛。人生得意时,他们走向自然,向山山水水笑谈自己心中的万丈豪情;仕途失意时,他们退隐江湖,自然就成了他们最好的倾诉对象。于是那些流传后世的绘画作品浸满了一种理想性,尤其是宋代以来的画家,将人的灵性全部融化在笔墨之中,浑然坐忘于山水、树云之间。
山水目睹了太多的沧桑变幻,见证了太多的荣辱兴衰,承载了太多的文化墨迹,盛大而又深奥。山水,是人们心性的寄托。山水文化,是一个深邃的话题。山水扇面,引发了文人无限的遐想,承载了中国文人魂萦梦绕的情怀。 (一凡)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