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座古民居毗邻而建,从清嘉庆至道光年间,逐渐构成纵横长达2.5公里的“丁”字形老民居群。日前,福建省省政府公布第四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仙游县盖尾镇前连村是莆田唯一一个入选历史文化名村的村庄。
笔者了解到,前连村最大的特色,就是这片占地二十几万平方米,较完整地保存着清代传统风貌的大型古民居群。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原仙游县博物馆馆长陈职仪说,纵观全国古民居群,平面格局以中国汉字排列的不多见,而以“丁”字形格局排列的老民居群,仙游前连是全国唯一一处。
连氏子孙盼兴旺 建屋连成“丁”字形
穿斗式梁架,悬山式屋顶,刨面磨光花岗石外墙坚实牢固。站在前连村“丁”字形老民居群前,时光仿佛穿越了一百多年,抬头一眼望不到边。据陈职仪介绍,南宋年间,连氏开族,先祖连治丞率子孙从连坂移居到前连,到了清乾隆年间,他的后裔连春侯公生了四个孩子,长子庶生、次子熙生、三子驾生、四子敬生。这四兄弟子孙繁衍,俗称四子二十四孙,九十九曾孙。连氏子孙继承祖训,辛勤创业,在建民居时,连成一片,有意识地排列成“丁”字格局,期盼人丁兴旺,子孙发达。
“这19座古民居坐北朝南偏西,坐落在金凤左右翼中凤阿吉地。面宽有五间、七间、九间、十一间,最多达到十九间,进深都是三进,而且都有左右护厝。” 陈职仪说,最早的阿头祖厝及田厝等6座营建在“丁”字形的顶“一”横笔画上,尚存明代古建风貌,紧接着旗杆厝、旧厝、中厝、阿毛厝、仙公厝、下张厝和阿五亭、阿六亭等8座,均建造在“丁”字型的“1”竖笔画上。最晚建的下过溪厝、顶过溪厝等建造在“丁”字型的钩笔画上。
笔者看到,每座古民居正立面呈凹状,所有的大门坦两旁均用雕刻人物花鸟图案的青石板砌筑,显得坚固端庄、古朴大方。各座门前外墙中部还镶着用红砖雕刻的各种人物、花鸟图案装饰,大厝的所有窗户、门户也都用木雕古钱圈、菱形等几何图案装饰。每座大厝外院用红砖铺筑一个宽阔的大埕,以纳天地水和左右长生水进堂。当地村民说,这大埕也作为庄稼收成的晒场和族人夏夜纳凉的场所。
陈职仪认为,前连村“丁”字形老民居群规模宏大,造型独特,体现了地方古民居特色,是莆仙红砖建筑的代表,其砖、木、石雕刻艺术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当地村民自发保护 腾地为民居群保空间
笔者在“1”竖笔画的大厝群看到,有两座“大户侯”大厝,较其他各座更有气魄。据仙游县文物管理办公室主任连庆功介绍,这是阿五和阿六建的大厝。阿五是庶生的第五个儿子,名字叫连文芳,他建造的这座大厝面宽三进,左边有仓库、书堂、护厝,右边为二层三间护厝楼,称为“听涛楼”,俗称公子楼。阿六是庶生的第六个儿子,名叫连文照,他建的“大户侯”大厝面宽九间三进,左为书堂、仓库、护厝,右为二层三进“容镜楼”,俗称小姐绣球楼。这栋楼在1975年曾做为生产大队办公楼。
在“仙公厝”,进入大门坦,一幅“萱堂燕喜”匾额悬挂在厅堂正中,连庆功向笔者介绍,这是老大的房子,这块牌匾是连家老母亲林氏八十大寿时,朝廷的达官贵人送来道贺的。这座大厝正对着“文笔峰”,村民都说这是块风水宝地。也的确如此,连家出了500多个大学生,从这屋子里走出的硕士、博士就有30多人。
在采访中,当地村民说,连家先祖当年在建房时,进城买建材,一次性采购的数量多得让人惊诧。消息一传出,大街小巷都在谈论连家建大厝的事。先祖在建房时,设想周到,在每座大厝前都挖井,保证子孙饮水,还在大厝里建书堂,供子孙读书。
在连家族群大厝中,有一座大厝门前大埕左右各保存着一对旗杆夹,这座大厝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因同治年间大厝主人连上进中第五名举人,制造了一幅“亚魁”匾,并在大门前竖旗杆夹,后来这大厝也叫“旗杆厝”,而这块“亚魁”匾至今还完好悬挂在大门坦上。
连家有独特的族群大厝,他们的祠堂也是独一无二。在“一”横笔画上,笔者看到,连家宗祠前的台阶仅有一级半,按照莆仙老民居的风格,祠堂台阶一般为“三”、“五”、“八”级分布。那么,连家先祖为何要建一级半的台阶?当地七旬老人连怀忠说,这祠堂按地理朝向坐癸向丁,属土,因古语有云“半阶为一土”,因此先祖在造祠堂时,用一级半的台阶。笔者了解到,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曾经还为这座祠堂提过词。
在钩笔画上,笔者看到前连大厝群最大的一座古民居。这座古民居是阿六的儿子元松和元焰俩兄弟同心协力合建的大厝,称为“顶过溪厝”。这座大厝全长96米,深33米,为二进落,面宽19间,还有左右书堂、仓库、护厝楼共计面宽29间,大厝里大小天井都有11个,规模巨大,构造雅观。墙面上还分布着大量的石刻和木雕,最具特色的就是大厝外墙分布着形式多样的砖雕,花鸟、博古、几何,应有尽有。大厝石柱还用红砖雕刻成对联。笔者了解到,砖雕在莆仙兴起的时间较晚。明清古厝一般只有瓦当作雕饰,题材亦多为简单的花卉。到了清末,在仙游才流行砖雕转帖墙面,工艺有浅雕、浮雕和剔地平雕等。目前砖雕艺人已经绝迹,遗留下的砖雕对联更是少见。
据了解,前连村的连氏家族有一万多口人,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目前连家族群大厝都是老人居住。尽管如此,当地村民都很保护这片“丁”字型老民居群,他们自觉地把房屋建在这片老民居群的外围,主动腾出500多亩空地,为老民居群保持空间。 (凌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