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的舞台艺术中,木偶艺术大概是最为千姿百态和饱含奇思妙想的。
蜚声海内外的莆田提线木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高超的表演技巧,早已列入莆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在艺术上追求对人和动物的形态、动作特别是戏曲表演程式的逼真模仿,在风格上是写实而非写意。表演者不仅以手中的提线操控木偶表演,且要用唱念传递木偶的情动与心声,以弥补木偶没有面部表情的不足。
在一次乡村游玩中,我又看到村头庙宇广场上,一个简易搭建的小戏台上正在表演莆田提线木偶戏,两个女艺人以其娴熟的手中提线操控木偶表演,且声情并茂地唱念,吸引村里不少的老人小孩前来观看,旁边是几个吹拉乐器的艺人。
他们是一班草根木偶戏班子,所谓“老板”是一个我熟悉的乡间老艺人。他们常年累月骑着摩托车载着大箱小箱“家什”,巡回在莆田乡村演出,问起“班主阿龙”,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今年近70岁的阿龙,眼睛炯炯有神,身材瘦小却精干,语速快,笑声朗,从内到外给人一种特别的感染力。
“阿龙”从小就对吹拉弹唱兴趣浓厚。13岁时,村里的一位老艺人开始教他传统乐器演奏。他学艺不畏难、能吃苦,几年下来学得一身绝活。正因如此,他后来被推荐到地方剧团工作。3年后,刚刚20岁出头的“阿龙”担任了文化站站长,为活跃起农村文化,他使尽浑身解数,为父老乡亲们送去了无数的欢乐。其间,他迷上了木偶,拜江东村木偶老艺人为师,潜心学习提线木偶艺术,他跟着江东木偶剧团走乡串村表演木偶戏,聪明好学的他,很快掌握了木偶戏唱、念、做、打的基本功。不久后,在老师的鼓励下,他拉起队伍,办起了木偶剧团,全身心投入到木偶艺术事业中。“阿龙”带着木偶戏班演出越演越精,名气也越来越大,乡亲们亲切地叫他“木偶龙”。
木偶本身没有表情,表演需要木偶做出愈加变形、精细、新颖的动作,引发观众的联想和感悟,其形式决定“偶趣”的必然存在,即木偶的一举一动、一招一式都天然地包含着“偶趣”——无论是夸张还是写实。木偶戏演员的唱、念成为木偶戏开掘内心世界,将偶人做成活人的重要手段。有一次,我亲眼所见“木偶龙”登台表演木偶,木偶的表演质朴木讷,“木偶龙”五个手指“梳线”、“勾线”、“压线”、“挑线”、“提线”等动作抽动整个木偶16条线进行表演,其唱念神形兼备,情真意切。特别是他的念白细腻,神彩夺人,他善于用气换气,吐字清楚,对语言的抑扬高低,紧慢起落,掌握得当,做到“速而不乱,慢而不断,有声有色,入情入理。他对木偶武打情节设计,细致而不累赘,壮美而不粗疏,一拳一脚、一招一式,来龙去脉,交代得清楚明白。以逼真取胜赋予木偶生命,虚实结合,将木偶表演的写意、夸张、变形、传神做到惟妙惟肖和似与不似,表演极具写意神韵。
木偶戏所特有的灵动性、情趣性、玩偶性,带给观众既传统又现代,既陌生又亲切,既传奇又感动的艺术感受。它以其精湛的掌扦技术和悦耳动听的唱腔,博得老百姓喜爱和欢迎。
“阿龙”酷爱木偶,将木偶视作他的生命和挚爱,木偶成为他生命和情感的载体。他说:“我有一个梦,就是在有生之年建设一个集展示、培训、演出和研究为一体的莆田木偶戏传承中心”。 (李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