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来,古代先民遗留下的座座横跨山水间的古桥,便利了交通,是中华古文明的象征。地处福建省中部沿海的莆田,南北洋水系发达,古桥散布在木兰溪、延寿溪、萩芦溪等溪涧、河流和港湾,见证了莆田先民在与大自然斗争中的开拓创造、勤劳智慧,也留下了前人艰辛创业的脚印。
“古桥之父”李富在莆田造34座桥
在莆田说起古桥,不得不提到涵江白塘人李富。他先后在莆田境内建造大小桥梁34座,堪称莆田之最。明代兵部侍郎郑岳曾写诗赞扬他“区区微利较锥刀,济险由来属俊毫。三十四桥尚无恙,秦皇鞭石笑徒劳。”
据了解,李富建的桥有城北头亭桥、涵江新桥头桥、新蒲桥、溪口桥、下黄桥、南寺前桥、南寺东桥、柳桥、黄龙桥、过渡桥、三亭桥、矮桥、郊西桥、五空桥、欧家前桥、魏塘前桥、吴刀桥、庙前桥、前家前桥、清宁桥、吴板桥、麒麟宫前桥、李铺尾桥、陈公桥、宫后桥、宁海镇前桥、白杜桥、漏头桥、埔头桥、龙桥、塔桥、红旗桥、延寿桥和道堂桥。
时至今日,有些桥已经消失在历史里,但更多桥还在发挥作用,担负通行的重任。
最原始的石桥和最现代的古桥
据莆田文管部门盘点,莆田现存各类古桥36座,其中宋代21座,元代2座,明代2座,清代10座,近现代1座。桥上有纪年的桥仅有建于宋绍兴十三年(1143)四月的涵江区白沙澳柄桥和建于宋治平二年(1065)的仙游石巷济川桥二座,这是研究宋代桥梁建筑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以质地划分,莆田古桥有石桥、木桥、木石结构桥三种。
石桥最原始的形式是石碇桥,也称“丁步桥”、“蹬步桥”。在唐以前,先人们就在溪涧竖立石蹬,以渡行人,是莆田最早的桥梁。此类石桥建造方法简单,只需用高于水面的石块,均匀安置在溪中,供人跨蹬而渡,适用于溪面宽、水流缓、常年低水位的溪流。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在涵江萩芦镇深固村发现的石碇桥,是全市唯一一处列入全国文物普查重要发现。这座石碇桥南北走向,纵列通长89米,共143块石蹬,单块长约0.35米,宽约0.31米,距河床高度约0.5米,每隔6块在下游侧置一块避让石。
巧合的是,莆田仅有的一座近现代古桥也在萩芦镇。这座由江春霖修建的萩芦大桥在民国22年(1933)竣工,是莆田第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桥梁。
萩芦既非主要要道,这座桥为何建于此地?据介绍,萩芦曾是山区人民去涵江去梧塘的必经之路。这里原有个古渡头。清康熙61年(1722),兴化名医谢明远捐资、劝募,在萩芦溪上倡建第一座石桥。但不到三年,桥被急流冲坏。此后,桥虽屡建而屡毁,至嘉庆年间,已毁坏殆尽了。
宣统2年(1910),御史江春霖辞官回乡。他多次对萩芦溪桥作实地考察,他认为此前桥损坏的原因,在于选址不当,桥应建在宽广水缓之处,以避水势之冲击。谁知御史公一病不起,临终时特地交代家人一定要完成这项水利工程。
民国17年(1928),江春霖之子祖筵又倡议重建大桥。他首捐巨款,并向社会劝募。新桥选址在旧桥下方500米处,请英国人设计,并在当年4月,请广东技术人员施工,用的是英国水泥“红毛灰”,大桥共用款6万银元。从此,历经近百年而不毁。
这座萩芦溪大桥让山区与兴化平原的阻隔变成通途。当地群众在桥东建了一座“御史亭”,纪念建桥之功。1985年11月,江春霖嫡孙江宗璞先师主持重修,在当地群众的支持下,扩建桥的两端路基,新塑四尊“护桥将军”,桥西新建一座“秋水亭”,与桥东的“碑亭”对称。
2009年,政府投资500万元建设萩芦溪新大桥,与古桥形成“双虹卧波”的壮观场面。从此,古桥做为文物被保护。
最大的滨海桥梁——宁海桥
莆田现存最早的大型石梁桥是元元统2年(1334)建造的宁海桥。二十多年后,桥损坏。明建文二年(1400)重建后,桥长225米,宽6米,高12米,15孔,最大跨径14.8米。此后,历经六建六毁,在清乾隆11年(公元1746年)建成。桥墩为舟形墩,桥面用75块巨石铺设,桥梁石均在百余吨以上,建造如此庞大的桥梁,至今仍令世人惊叹不已。
宁海桥是莆田最大的滨海桥梁,也是莆田著名的景点“宁海初日”所在地,是首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桥面两墩之间的净跨径比全省著名的五里桥和洛阳桥还大。
宁海桥位于涵江区白塘镇镇前村与荔城区黄石镇桥兜之间,是涵江通往黄石方向的重要通道。这是一座“双层桥”,公路桥将宁海桥牢牢罩在下端。这种“桥上桥”的模式,在全国都较为罕见。
仅有的廊屋桥是莆田桥种新成员
木质桥是最早出现的桥梁,由于木材易燃、易朽,诸多古木桥已易木为石了。为保护木桥,在桥面上加盖廊屋以避风防雨和供行人歇息,也称廊屋桥。然而,廊屋桥在莆田仅发现一座。
这座位于仙游县菜溪乡的溪边廊桥,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1964年重修,是目前维护尚好的一座单孔木拱廊桥。桥跨于象溪上,为南北走向;桥长31米,宽4.8米,单孔跨度22米,桥面至水面高度7.5米;桥堍以块石砌筑,桥面以杉木为梁,上铺厚木板;桥屋为悬山顶,抬梁木构架,面阔四间,进深六檩。桥面两旁设有宽而平的长凳,供乡民休憩,桥北设有神龛,祀南宋苏青云将军。廊桥现在是过埔自然村村民外出的必经之路。
莆田文物部门称,这座廊桥的发现,有着重大意义,从此莆仙地区古桥梁品种增加了。
最奇特的桥——太极桥
莆田现存形状最奇特的古桥,是涵江区埭里的太极桥。建于清代,东南-西北走向,总长39.4米,宽1.77米,桥东南部为长36.6米的跨河长堤,西北部为长2.8米的桥洞。整座桥平面呈“s”形,似八卦太极图,故称“太极桥”。
河上的太极桥,由石块砌成,在近几年的重修中,桥上加了铁制的护栏,桥面上还铺了一层水泥。桥头有两个小石狮,都只有几十厘米高,与众不同的是,“S”型桥身分开河水,正像太极图中阴阳分界钱,桥身与两边的河水,共同构成了一个“太极图”。
百年前,村民根据风水原理,在村里修建了这座风水桥,形状符合太极八卦。村里人坚信,这座“太极桥”会给全村带来吉祥和平安。 (凌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