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很以为从文章的风格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品德,说是“文如其人”。
“文如其人”的说法似乎应由苏东坡申请专利。当年东坡先生在读了张文潜的文章后,给张写信,称赞他的文章写得好,和自己兄弟苏辙的文章很相像,东坡先生接着说“子由(苏辙)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没”(《东坡集·答张文潜》)。不过,此时东坡先生讲的只是苏辙的文章不易为人所识就好像苏辙不愿人知的性格一样罢了。
后人进一步引申,得出了现今“文如其人”的涵义。进而,有人还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得出了从一个人写的字上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禀赋,于是也很有点 “字如其人”了。
不过“文如其人”“字如其人”乃至“言如其人”之说,大概也只能在一般意义上说说而已,不能把它当金科玉律的,若是以为“文”“字”“话”漂亮者其为人也一定“漂亮”,那肯定会让不少人看走了眼的。因为历史上固然有为人与“为文”“为字”等一样漂亮的人,然而,也不乏写得一手好文章或好字,或能说得天花乱坠,为人却极不漂亮的人。
宋代的蔡京,乃北宋熙宁三年进士,其为文为字大概都是很漂亮的,史称其工书法,字势豪健。然而其为人并不怎样,被列为宋时四大奸之一。当代的胡长清,曾是全国书法协会的有什么衔头的“书法家”,想必他的字也是像模像样的,据说一度闹得南昌街头都是他写的招牌,而且据说口才亦佳;可就是这么一个才子,却是一个五毒俱全的大贪官。此乃人不如其“文”其“字”的例证。战国时的赵括,三国时的马谡,谈起兵书战法来汪洋恣肆,十分了得,可真的让他去带兵打战,却都损兵折将、一败涂地。看来这 “文”“字”或“言”什么的与其“人”之间并无“如”与“不如”的必然联系。“人”如其“文”、其“字”、其“言”乃至其“表”,其实应视为是否“表里如一”的问题。
人活世上,能写一笔好字、一篇妙文,讲得一口漂亮的话语,固然是很能光大其门面的事,然而,更要紧却是“为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做人的内在素质,这为人处世的真涵养,这动真格的实本事,这人格的魅力与力量,比起为“文”为“字”为“言”来,不知要重要多少倍。
明朝的刘伯温先生写过一篇脍炙人口的杂文《卖柑者说》,尖锐嘲讽了那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欺世盗名的文臣武将,说他们“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败坏)而不知理,坐糜(浪费)廪粟(国库的粮食)而不知耻”,他们的所作所为与他们“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效法)”的外表相去甚远。
世人一定得学会透过表面现象看清本质,别为一些人的为“文”、为“字”、为“言”等 “灿然”耀眼的外表所迷惑。也希望人们能敞开心扉让人看,不仅能好好为“文”为“字”为“言”,还应当做到“人如其文”“人如其字”“人如其言”,表里如一。 (陈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