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蔡襄和庆历新政(下)
【发布日期:2013-12-25】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其三,庆历新政以后福建教育名列全国先进行列,和蔡襄任福建转运使开好头息息相关。朱维幹在总结麻沙出版业的文化背景时说:“政治上兼收并蓄,是仁宗时才有,南北的畛域解除了。于是,lsquo;七闽、二浙与江之西东,冠带诗书,翕然大肆。人才之盛,遂甲于天下rsquo;。”(《福建史稿》上册247页第13行)在这里,宋仁宗的政治特色总结出来了,但是语焉不详。要是能说得具体些,变化原因很有可能那时也就找出来了。
去年6月5日笔者发表了《庆历新政和兴化军三县教育的变化》,拙作说:“首先,得中进士者数量增加了。据《重刊兴化府志》即弘治志卷十六宋进士科记载,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开科取士始,至庆历二年(1042年)82年间,兴化军得中进士93人,其中,莆田县63人,仙游县24人,兴化县6人。从庆历六年(1046年)到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仅仅24年,兴化军得中进士就达到94人,其中莆田县67人,仙游县23人,兴化县4人。以后,那是越来越多了。”兴化军是如此的,全省各地也是如此的,因为庆历新政的抑侥倖、精贡举政策在起决定性作用。否则,哪会有什么变化?!
在蔡襄以前,我国并不缺乏民主斗士。例如孔夫子是春秋后期著名的民主斗士;荀子、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民主斗士;陆贾是汉高祖时著名的民主斗士;魏征是唐太宗时著名的民主斗士hellip;hellip;他们共同的特色是亲民爱民,站在人民的立场说话办事,主张为政要取信于民,让老百姓放心。这是因为华夏政权民为基础臣为骨干君为领袖;不得民心就要垮塌。所以,他们通过教育或者廷议,宣传历史上的民主制度和成功的历史经验,为当时政权民主建设做出了贡献。蔡襄的贡献在于发展了这种斗争方式。在那时廷议不行,一个又一个前赴后继,都失败了,都没有好下场,宋朝顷刻之间就要土崩瓦解。在危急关头,蔡襄应用文学武器,试一试,灵了,国家有救了。“都人士争相传写”,许多人不仅引起了共鸣,而且还把新的信息传递出去,达到了治国安邦的目的。当入朝做言官时,蔡襄则重视总结历史经验,让宋仁宗认识广开言路,为谏者排忧解难的重要意义。后来他又任地方官,以上三件大事说明,任福建转运使的蔡襄是个贯彻执行庆历新政的实干家。
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蔡襄不论在京城,还是在地方任职,都是政府官员的好榜样。首先,蔡襄在京城当小官,关心的是国家头等大事。宋仁宗做错事,是非颠倒,蔡襄当即写《四贤一不肖》予以纠正,还引起了出版家的共鸣,大量发行,广为宣传。蔡襄不仅没有被问罪,而且还被宣人宫知谏院。这说明不打不相识,赢得了宋仁宗的信任。
其次,推动和促进了好的学风的形成。宋朝初期所以被冗官冗费压得喘不过气,主要是因为那时政府官员学风不好,不能理论联系实际,不会办事。1030年,宋仁宗首创启用《大学》和《中庸》,把它们作为礼品赠给新科进士们以后,1036年就大见效,四贤臣受到打击,蔡襄“作《四贤一不肖》,都人士争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这便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学风。蔡襄是1030年新科进士,他不辜负宋仁宗厚望,在爱民亲民上立竿见影,而且还引起了天下云合响应,纷纷向蔡襄学习,关心国家大事,王安石便是其中之一。
王安石是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初开始知鄞县。据《东都事略》卷79《王安石传》记载:“安石好读书,三日一治县事。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于民,立息以偿,俾新陈相易。兴学校,严保伍,邑人便之。通判舒州。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不次进用,可以激奔竟之风。”在这里,激奔竟之风即扭转追求高官厚禄之风。王安石勤奋好学,不追求高官厚禄,显然是以蔡襄为榜样,所以他任地方官,那是想方设法为老百姓做好事,认真落实庆历新政(1043-1045年)。由于勤奋好学,严于律己,王安石德才兼备,大智大勇。宋神宗时,王安石主持变法,继续把宋朝中期改革推向深入,列宁称之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林劲松)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