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的这首《相思》,从古到今,一直被广为吟诵,现在连咿呀学语的小儿也会背诵。王维的这首小诗简单清新,里面蕴含着春意绵绵,也充满了柔情蜜意,其实,关于红豆的情伤却是无数难以愈合的痛。
据说,早在汉代红豆就有了“相思子”的名称,来历是一个女子在树下想念死在边疆的丈夫,悲极而亡,这树便被人称为相思树,树上结的红色果实被称为“相思子”。那位痴情的女子究竟亡在哪棵树下已无从考证,而今天最著名的红豆树则是江阴顾山的那两棵古树,传说它是一千四百多年前梁代著名文学家昭明太子萧统亲手所植,虽然贵为太子,他竟然也有一段凄美无奈的情事。当时,南梁武帝笃信佛教,兴建了四百八十座寺院,顾山兴建的是“香山观音禅寺”,太子萧统代父出家来到香山寺,一为回避宫廷斗争,二是为了精心修编文选。一个莺飞草长的春日,太子外出踏青,邂逅了法号慧如的尼姑,两人一见钟情,由于一个是太子,一个是尼姑,终难成眷属,尼姑相思成疾而终。太子闻讯,痛哭不已,来到她修行的草庵悼亡,并含泪种下两棵红豆树。太子不久也郁郁而终,他植下的红豆树却生长得枝繁叶茂,二百年后,唐人王维经过这两棵红豆树,禁不住感慨万千,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红豆诗,也有另一个版本说王维的这首诗是他专为太平公主而写,无论如何,王维和太平公主也应该有过一段情事。
王维与太平公主同样没有花好月圆的结局,不知他想起自己写下的《相思》会是何种心情。一个是大唐春天里最美的玫瑰,一个是心灵飘逸的翩翩少年,他们的爱不知是拔地而起还是从天而降,却终难冲破红尘的樊笼,也许是因为公主心里还住着曾经深爱的薛绍,也许王维放不下青梅竹马的恋人,不知谁的心更柔软,经不起强烈的爱与恨的纠缠,他们终于是遇到了,相爱了,离分了。《相思》越传越广,谁人能懂王维的情伤?
在王维作了《相思》诗之后不久,红豆意象超越了相思的本义,被唐朝人寄寓了故国之思。安史之乱时,王维的好友李龟年在流亡奔命途中唱“红豆生南国”,“歌阕,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惨然。龟年唱罢,忽闷绝仆地,左耳微暖,妻子未忍殡殓,经四日乃苏。”《相思》为何使人如此伤感?因为在战乱中,诗中的景象使流亡者触景生情,忧君忧国,以至惨然而闷绝。到了明末清初,满人入关,明遗民诗中的“红豆”更明确地从象征男女相思引申到故国之思。从昭明太子到王维,从钱谦益到曹雪芹hellip;hellip;那些关于红豆的情伤,不管是儿女情还是家国恨从来不曾愈合。
今天,王维的那首《相思》依然在流传,红豆的情伤和诗意却在岁月的风尘里渐行渐远。有一次,我在一个景点旅游,恰巧有一小贩在卖红豆饰品,想起了王维的《相思》,红豆的万般情思仿佛顷刻间都洒落在这个摊子上,我忍不住虔诚地走近这些诗里红豆的再世灵魂,却因了小贩的大声叫卖怅然若失。 (王春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