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徒步去龟山寺,来探访这久仰而又神奇的地方。龟山寺位于莆田以西15公里的华亭镇境内的三紫山顶。经过七弯八绕,终于看到了一片开阔地,正如“高峡出平湖”。山上种植着梯田式茶树,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一座高高耸立的“定光舍利塔”,它靠近入口处,位于龟山寺右侧约200米,为七级八角形,全石结构,高七层33米,尖顶为翘角。塔室空心,有石梯通往各层;层层供有菩萨,镌有罗汉像和法语、经文,周围有护栏。塔身雄伟壮观,镌刻精美,是龟山寺唐末以来首座高僧舍利塔,融中印古今特色为一体,吸引众多海内外信众前来瞻仰朝拜。站在七层的护栏上眺望,四周景色尽收眼底。
再往前走,就是龟山寺了,坐落于龟洋后龙岭下,依北面南而建。西侧有一片百年以上的参天古树,树高叶茂。寺的右侧路旁种植着近十棵从台湾引来的香梨树,形状像梅花树一样,冬天无叶,粉红色的花儿开满了枝丫,甚为鲜艳夺目。据僧人说,这种花还是做香水的原料。路的下方还种植了大约三亩的梅花树,树身较小,树杆纤细,就像苗条少女的身材,花儿也小而少。
据史志记载,唐长庆二年(822年),有名僧无了禅师来此开山,创建龟洋庵,在高徒慧忠禅师的协助下,将其发展为亦农亦禅的著名禅院。无了祖师一生弘扬佛法,功绩卓绝,声名远播,坐化后因真身不坏,被时人誉为“肉身菩萨”。五代闽王王审知得闻其名,深表钦敬,特捐资重修,并赐额易名为“龟山福清禅院”,成为闽中历史上第一座标志为“禅院”的宝刹。明洪武年间,龟山福清禅院改额为寺。万历年间(明朝时),莆邑名宦陈经邦(相传其出仕前,曾在寺内寒窗苦读,后考中进士,官升至礼部尚书,并任国师)捐金重修法堂,后偕龟山寺主持月中禅师向朝廷重臣叶向高、李廷机等劝化募捐,全面修葺殿堂院落,时人有“虽曰重兴,实同开创”之赞。其后经多次重修,如今的龟山寺已基本恢复原貌,保留原有的一寺一塔一井一园的建筑格局,独具风格。
龟山寺历史悠久,迄今已有1192年的历史。虽处深山而香火千年不衰。自开山鼻祖无了及慧忠两位禅师之后,龟山寺历代僧众,无不奉行无了祖师所创的“农禅合一、禅净兼修”宗风,历经千载从未间断。其中佼佼者,当属号称中兴祖师的明代月中禅师。后人谓其“功同开创”,除了赞颂他重修寺院,复垦茶园、培育名茶“月中香”外,亦含对他发扬光大龟洋宗风的敬仰。相传月中禅师每日与众僧一起在田间耕作、摘茶,同声念佛。这种农修并行、一举两得的集体行法,无疑是对无了祖师“一锄一声佛”宗风的继承与延伸。当时有一对联赞其功绩:“龟有六眸,导启五百僧兰若;法唯一乘,再燃千万代灯光。”据唐末五代著名诗人黄滔(莆田城内东里人)在《龟洋灵感禅院东塔和尚碑》记载:“初,大师(指无了祖师)之卜龟洋也hellip;hellip;俄值六眸之巨龟,足蹑四龟,俯仰其首如作礼者三,逡巡而失,遂驻锡卓庵,名其地曰龟洋焉。”龟山因无了祖师巧遇六眸巨龟而命名,折射出中国传统神龟文化的无穷魅力。在上古时代,龟就被先民视为祥瑞之物,与龙、凤、麟并称“四灵”或“四神”。龟以长寿著称,而中国人自古注重修身养性,追求延年益寿,对龟尤为看重,自然形成了对龟的敬仰和崇拜。无了祖师把开山遇龟视为天赐吉兆,并以此命名龟山,其事文化韵味深远,令后人遐想无限。龟山寺根基深远,禅风浓厚,在八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令四方游客前来朝拜。 (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