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重读史上的郑樵
【发布日期:2014-04-23】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郑樵,字渔仲,号夹漈,自号溪西逸民,学者称他为夹漈先生,世人俗称“夹漈公”。生于北宋徽宗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10月20日,卒于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3月7日,享年59岁,是开莆倡学的南湖“三先生”郑庄之后裔十二世孙,出生地为宋福建路兴化县广业里霞溪村林边自然村(今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白沙镇广山村林边村民小组)。
郑樵是南宋时代的伟大史学家、天文学家和杰出的科学思想家,是中国八大史学家之一。他的代表作《通志》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百科全书式史学巨著,在史学上是继司马迁之后“集天下书为一书”的杰作,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的一块瑰宝,史苑中的一朵奇葩,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的珍品。
由江泽民同志作序、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写的《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应该说是中国最具权威、最有份量的历史读本,其书这样记载郑樵: hellip;hellip;通史方面的巨著,还有南宋初郑樵编纂的《通志》,宋元之交马端临编纂的《文献通考》,这两部书与唐代杜佑的《通典》,并称为“三通”。《通志》中的“二十略”记述上古到唐代的典章制度沿革,是该书的精华。《文献通考》记述远古到南宋末的历代制度,对宋代制度沿革记述尤详。在这样的鸿篇巨著中能出现莆田人的名字及其著作的名称和作用,按理说是莆阳第一人,兴化第一回,值得莆田人引以自豪。
郑樵作《通志》可谓历尽艰辛,这部《通志》花费了他数十年的时间才最终成书。修史需要有极强的文学功底,文章写不好,修出的史书也会索然无味,此外不浏览官方的文献很难得到丰富的史料。面对诸多的困难,郑樵独自一人前往东南各地求借书读。经过数年不断求索,郑樵在三十刚出头的时候,就读遍东南各地藏书,读书之丰无人能及。
郑樵在遍览天下藏书的同时,不断上书希望南宋朝廷能够允许他修史著书,郑樵的渊博学问和远大抱负得到抗金派宰相赵鼎、张浚等人的重视。但是宋高宗重用奸臣秦桧为宰相,而秦桧自绍兴九年(1139)当宰相起,不但不支持郑樵修史著述,反而接连三次下令严禁私人修史和著述。郑樵的修史愿望无法立即实现。但是随之而来的先是他的胞弟郑槱不幸早亡,不久他的幼儿郑惕和妻子陈氏相继死去,接着又是母亲病故。人生的不幸也莫过于此,亲人的离去,抱负无法施展,一个接一个地打击着郑樵。可是没过多久,奸臣秦桧又一次下令严禁私人修史,郑樵见自己著《通志》的志向因奸人当道,不能有所作为,为了能把自己平生研究的学问传给后人,郑樵又回归山林,隐居其中独自修史著述。到了绍兴三十一年(1161),58岁的郑樵终于完成史学巨著《通志》的编纂工作。随即上呈高宗,高宗皇帝对郑樵的著作也很欣赏,便让郑樵担任枢密院编修官。这样他就可以读到官方的文献资料了。但是好景不长,朝廷中嫉妒郑樵才学的士大夫上书弹劾他。不久以后,郑樵便去世了。
郑樵作为有着巨大影响的中国古代史学家,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著述,为后人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郑樵因修史著述历尽艰辛,他执着的学术精神更为人们所铭记。
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在他的多卷本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多处提到郑樵和《通志》。其第一卷第一分册的第三章,说郑樵的《通志》有“大量的科学内容,应该加以认识”。为此,李约瑟博士在该书第四卷《天学》第一分册的第二十章《天文学》中,从另一个方面谈到《通志》。他说:“郑樵的《通志略》曾根据公元1150元年前后皇家图书馆的藏书,列出一个庞大的书目。我们在这个书目中看到,天文学以及与此有关的书不下369种。这些书的分类和名称,似乎值得一看。”这是对郑樵著录天文学文献和对天文著作进行分类工作的肯定。
与此同时,李约瑟博士注意到郑樵著的《通志·七音韵》的韵图带有数学座标的观念。他说,中国语言学图表系统中,含有先辈学者所具有的数学座标思想,这一点要引起数学史家们“比以往更多的注意”。“因为精确的表格肯定是座标几何学的根源之一。这也许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即在历史、语言学和语言学的研究中利用数学,比在自然科学中利用的多”。
《福建简史》第九章《两宋时期的福建》的第三节史地方面也指出:郑樵所著《通志》,是一部“集天下之书为一书”的巨著,共200卷。是继司马光之后记述我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典籍,与唐杜佑的《通典》,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并列为“三通”。虽然只有几十个字叙述郑樵,但莆田人能上这部全省综合类简史的也就屈指可数那么几个,可谓也替莆田争了一席之地。 (余文烟)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