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靠什么养活自己呢?当然首选是考公务员,当了官就有不菲的工资,衣食无忧,比如白居易。洪迈《容斋随笔》中说白居易,“从壮至老,凡俸禄多寡之数,悉载于诗,虽波及他人亦然”。白居易任陕西盩厔(今陕西省周至县)县尉,“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为左拾遗,“月惭谏纸二千张,岁愧俸钱三十万”,为太子少傅,“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作闲人”。如此等等,或直接,或间接,流露出其达观、知足的心态。
不过这条路太窄,能够进入仕途的终究是少数。读书人落了榜,做不了官的,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是做私塾先生。孔子是此职业的开山鼻祖,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七章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意思是:只要主动送给我十条干肉的,我没有不收留做学生的。
私塾属于私人办学,收入自然得看主人家的意思,一般仅够糊口,像蒲松龄和洪秀全都当过私塾先生,都穷困潦倒。
还有一种是靠老婆养活。西汉时期,富家女卓文君被一曲《凤求凰》冲昏了头脑,夜奔穷小子司马相如。当看到司马相如那个家徒四壁的烂摊子,卓文君一时傻了眼,不过这女人很有经商头脑,开了个小酒店谋生。美人高绾云鬓、淡扫娥眉,当垆沽酒,这本身就是一种广告,生意自然火爆。司马相如平时就只会跟老婆讨钱花,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一个吃软饭的。后来卓文君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司马相如成名后,一篇《长门赋》,就为老婆挣来润笔费“黄金百斤”。
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李渔,仕途不通,就自己写书、卖书赚钱为生。他写书走通俗文学的路子,懂得迎合大众口味,与市场形成良性互动。卖书自己开书店,实行自产自印自销。后来李渔又进军娱乐圈,自任班主,演出盛况空前,赚的钱也就更多了,后人称李渔为“中国戏剧之王”。
翻翻历史,文人从商的不多。春秋时期的范蠡,辅佐越国勾践灭吴国,功成名就后激流勇退,变官服为一袭白衣,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乃中国儒商之鼻祖。另有清末状元张謇,他看到清朝腐败落后,自愿放弃仕途,创办实业,为我国民族纺织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乔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