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古装戏中袅娜女子,头顶韵味无穷的发髻,轻移莲步,明眸善睐,一份清雅婉约,将时间和空间摇曳得旖旎多姿。
汉代流行堕马髻,相传为梁冀之妻孙寿发明。孙寿善媚惑,做西子捧心状,走猫步,梳偏斜妩媚堕马髻,很妖孽的样子,却让当时全洛阳城的时尚美眉为之狂热,纷纷效之。汉乐府《陌上桑》美女罗敷是“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唐人宫乐图》中围坐方桌的后宫嫔妃,竟有一半以上的人梳的是坠马髻。许景先的《折柳篇》:“宝钗新梳倭堕髻,锦带交垂连理襦。”
到了唐代,女子的发式更加争奇斗艳,层出不穷。丰盈的云朵髻,高耸的望仙髻,干练的盘桓髻,轻捷的反绾髻hellip;hellip;女子在妆饰上,更显得华丽风雅,大胆豪放。有“峨髻”竟高达一尺以上,元稹《李娃行》:“髻鬟峨峨高三尺,门前立地看春风。”有将牡丹、荷花直接插于发髻之上,更显得妖娆多姿。李白《宫中行乐词》:“山花插宝髻,石竹绣罗衣。”有将鬓发绾成下大上尖,外形如螺壳状的螺髻。白居易《绣阿弥佛赞》:“金身螺髻,玉毫绀目”。
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也可见当时女子性感大胆的风格。所画的女子云鬓蓬松,上戴硕大的折枝花朵,并插上步摇钗,穿上轻薄的花纱外衣,佩着轻纱彩绘的披帛,内衣半露,袒胸露臂,这种装束在中国古代可谓空前绝后。
临了宋朝,提倡勤俭节约干革命,发式由奢华转为典雅、简朴,虽不及唐代华丽眩目,却也缤纷多姿。其中最为流行的是“同心髻”,晏几道《小山词》:“双螺未学同心绾,已占歌名。”《宣和遗事》记载了名妓李师师的清雅美丽,说:“亸眉鸾髻垂云碧,眼入明眸秋水溢。”她的一直垂到肩上的鸾髻,如乌云一般浓碧,和桃花脸、玉肌肤互相映衬,美得摄人心魄。当时,高髻就比较少了,这正符合艺术家李渔的审美观,他不喜欢高髻,曾抨击说:“髻至一尺、袖至全帛,非但不美观,直于魑魅魍魉无别矣。”
如今,走在大街上,爱美的女人总能在发式上花样翻新,风情万千,让人养眼养心。剪一个中国式的甜美波波头,自然蓬松,干练干净;学张韶涵那样,弄个小妇人式的韩国发型,很有慵懒可爱的味道;有的干脆来个时髦麻花头,一种乡村风味扑面而来,效果也不错。 (乔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