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华亭奏响新乐章
【发布日期:2014-05-20】 【来源:本站】 【阅读:次】

“环抱华亭是紫山,巍巍三紫山,华亭在攀登。攀登啊,攀登,攀出一片龙眼绿,攀出一片枇杷黄,攀出一片桔子红,攀出三紫凌云,志在蓝天。”环华亭皆山也。南有壶公山脉,北有三紫山脉,发轫于兴化平原,奔涌进莆仙山区,合抱出万山丛中的第一个盆地——华亭镇。华亭毗邻平原城区,坐拥山水田园。莆田市母亲河木兰溪,温柔而又有力地撞入盆地,给华亭带来了动感风光。 它似乎不舍得离开宝地,在盆中拐了几个大弯,打了几个大折,最后在木兰陂上游积蓄出一个著名景观——“木兰春涨”。郭沫若有诗赞曰:“清清溪水木兰陂,千载流传颂美诗。公而忘私谁创始?至今人道是钱妃。”北宋1064年,长乐女子钱四娘携带家资来到莆田,相地于华亭西许村将军岩下,截溪筑陂,奋斗三年,方告竣工。一日,溪洪暴发,咆哮而至,陂坝崩溃。钱陂毁于一旦,心血尽付东流,钱四娘悲愤地投水而死。在木兰溪畔,华亭人民至今建有宫祠,纪念钱四娘。
木兰溪是最主要的水上通道,华亭街道的形成,与其位于木兰溪畔并建有大型码头有关。据学者考证,古代大船仅可通达南湖村的白石港一带,因此,“唐圣历二年(公元699年)析莆田西部为清源县”时,即以华亭为县冶所在地,至今华亭有清源山、清源寺等名物,新店村还有县城才有的城隍庙。
“兴化桂圆甲天下”,华亭镇一直是优质龙眼最主要的生产基地。福厦路边,木兰溪畔,三紫山下,龙眼树种植面积多达6.5万亩,漫山遍野,碧波起伏,形成了龙眼的海。绿叶翻白,花蕊飘香,桂圆摇珠,华亭盆地成了累累硕果的聚宝盆。果乡的传统优势和时代的风云际会,曾经催生出地灵人杰的华亭气象。北宋杰出的外交官,霞皋人方信孺,出使金国三往三返,“以口舌折强敌”。华亭人龚茂良十七岁登进士第,誉称“榜幼”,成为一代名臣,陆游赞之“平生敬慕独斯人”。柳园卓氏“五子登科”“六子科甲”,创造了晚清的武举佳话。现代国画家濑厝人周秀廷,先后五次晋京为人民大会堂和中南海作画,有“中国第一松”之誉。
华亭盆地人多地少,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部分农民下溪上船,背井离乡出外谋生,不少华亭人甚至漂洋过海,移居东南亚。全镇约有海外侨胞四万人,为莆田市第二大侨乡。以张德麟兄弟、童玉锦、卓亚律为首的爱乡华侨,捐建了“张金钗大桥”、华亭华侨医院、卓亚律教学楼等多个工程,有力推动了故乡社会事业的发展。
该镇传统农业衰落后,果乡人民放下锄头畚箕,摆弄起机床针车,努力实现从农业到工业的转型。华亭,在村民惊讶的眼球上,快播了一部农村变城市、乌鸡化凤凰的大片。二十年前,稻田绿荫似湖;二十年后,厂房林立为城。天上银河落人间,海市蜃楼现碧野。钱妃若重到,当惊华亭殊!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华亭的樟林大桥被刻意设计成双飞翼的形状,象征着开发区腾飞于木兰溪上。龙跃东海兴港城,凤栖西山我筑巢。作为城厢区的西部宝地和工业核心带,它吸纳了数以万计的创业者和务工人员,吞吐着数以亿计的材料和产品。凤凰东南飞,华林筑巨巢。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借助华林开发区,华亭人民实现了由农业大镇向工业大镇的华丽转身。
“穿越华亭是兰溪,滚滚木兰溪,华亭在奔流。奔流啊,奔流,奔出名石华亭青,奔出侨胞东南亚,奔出华林开发区,奔出木兰春涨,心向东海。”改革开放后,华亭人再次焕发出兰溪入海一往无前的精神,把丰富的劳动力、优质的人才和合格的成品,源源不断地投入福厦路这条陆上木兰溪,输出盆地,转入大海销往世界各国。莆永高速更如骄龙游动,龙身没于八闽腹地,龙头扎入秀屿良港,把四面高山的华亭盆地,串连上全国高速路网。陆通九州,水达五洲,华亭,正在融入全球经济的大动脉。华亭这个宝盆不但产宝聚宝,还能运宝销宝,华亭这首古典的田园山水诗,正被改编成一部波澜壮阔的民族工业的电视连续剧。
随着经济的发展,新农村的建设,生态的改善,“和谐华亭”正在逐渐成形,孩子们背着书包走进崭新的校园,老人们悠闲地在老协会玩桥牌,健身的妇女在政府广场上有韵律地扭动,出游的马队和灯河从古代向当代穿越hellip;hellip;华亭,正妩媚多姿地走进新的时代! (卓梅森)

分享至:
打印】  【关闭